本报评论员
三月的北京凛冬已过,生机翻涌,处处蕴藏着希望与期冀。伴随着人民大会堂的热烈掌声,为国民经济调弦定调、谋篇布局的全国两会胜利闭幕,迈步新时代新征程的鼙鼓震地,脚步铿锵。
2020年是一个极不平凡、值得铭记的年份。直面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衰退等多重冲击,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做好“六稳”,落实“六保”,接连取得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成果,“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企业的发展轨迹印刻着时代烙印。中国铁建作为特大型建筑央企,在大是大非前坚定立场,在大疫大考时挺身而出,担责任、展作为、促改革、防风险,各项经济指标实现逆势增长,稳增长的强劲引擎跑出一组组靓丽数据。
“回首,是为了更好的出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GDP增长6%以上的预期目标,而且更加强调GDP的“含金量”和发展的协调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纵观全局,国际形势继续深刻演变,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码,“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诸多内外扰动因素叠加作用,调结构、稳增长、补短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愈发紧迫,中国铁建必须“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奋力奔跑、强势开局。
要持续完善“稳增长”的布局。紧跟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谋划,做强做优做大主业,有效提升企业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同时以“新基建”为突破,释放投射主业优势,抢占5G基建、大数据中心等科技领域的“先手”,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断点”,穿透多元化服务业开放、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制度领域的“壁垒”,深度优化市场布局,打造新的增长极,赢得未来发展先机。
要不断激发“稳增长”的活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为动力,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切实抓好“总部机关化”、重点亏损企业等专项治理,持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党的建设与公司治理嵌入融合贡献铁建智慧、铁建方案,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市场竞争优势,推进“全域经营、全链创效、全业协同、全球发展”。
要深层提升“稳增长”的质量,善于借力智能化、绿色化和数字化等新动力和新手段,推进项目管理、物资采购、资金管控等管理体系转型升级,突破解决基建行业“规模不经济”和“区域市场割裂”瓶颈桎栲,不断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配套衔接,全面加快“智能铁建”“绿色铁建”“数字铁建”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步伐,以优异的发展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