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1年03月04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三江源头舞彩练

——中国铁建助力青海经济发展纪实

张兰忠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1年03月04日   2 版)

    图为中国铁建承建的格库铁路(青海段)跨省道303立交1号大桥。谈军志 摄

    本报记者  张兰忠

    1958年,铁道兵依靠简陋工具,开始修建青藏铁路青海西宁至格尔木区间的关角隧道,标志着我国跨入建设世界高海拔长大隧道行列。

    2013年,中国铁建援建的玉树灾后重建工程竣工,承建的居民小区、基础设施、生态修复等多个项目,被誉为“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典范工程。

    2020年6月30日,中国铁建总体设计并参与施工的大漠“新丝路”——新建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青海段正式开通运营。

    ……

    挑战生命极限,依靠智慧勇气,一项项载入史册的旷世工程,是昔日铁道兵战士,今天的中国铁建员工,奉献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个缩影。   

    三上青藏写下铁建传奇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将军楼主题公园,伫立着一位将军的雕像,他就是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时间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中国铁建铁一院的前身铁道部西北设计分院协助下,慕生忠将军带领勘测工程师曹汝桢一行从兰州出发,沿着当年的唐蕃古道,进西宁城,过湟源,翻越日月山,一路踏勘,逶迤而行。他们与群狼相持,睡帐篷、啜烈酒,凭借顽强意志,克服了无数困难,迎来了1954年5月11日青藏公路在青海格尔木破土动工的大喜日子。11万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劈开悬崖峭壁,征服险川大河,经过7个多月艰苦鏖战,青藏公路于1954年12月25日建成通车。

    之后修建的青藏铁路,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又一个奇迹。铁道兵和他们的继承者“三上青藏线”的故事在青海大地广为流传。

    1958年9月,全长814公里的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开工建设。1960年11月,西宁至海晏97公里铁路铺通。1974年,随着青藏铁路上马的一声命令,铁道兵第七师、 第十师数万名官兵又一次挺进哈尔盖至格尔木近700公里的茫茫荒原。

    关角隧道是青藏铁路西格段一条高海拔隧道,平均海拔3500米,建设过程中克服了围岩变形失稳、突泥涌水、施工通风等诸多技术难题。

    1978年隧道通车后,由于冻土处理技术不成熟,导致整体道床开裂上鼓,不到两年,道床就抬高了30厘米。水沟破裂、边墙脱落变形、拱顶裂纹掉块、局部边墙侵限等病害,威胁着行车安全。

    扎根青海55载的中铁二十一局四公司闻令而动,多次参与关角隧道病害整治,“五一劳动奖状”“青年文明号”等一项项纷至沓来的殊荣,是对他们艰辛付出的回报。

    2006年7月1日,经过中国铁建10余家工程局近10万员工历时5年的建设,青藏铁路按期通车,打破了“有昆仑山在,铁路就到不了拉萨”的“预言”。

    2014年4月15日,中铁十六局等单位又经过7年奋战,修建的青藏铁路新关角隧道双线贯通,为加强青藏两省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增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青藏公路到青藏铁路,从格库铁路到格拉段改造,从兰新高铁到西成铁路,从矿山综合治理到市政工程建设……中铁十二局、中国铁建大桥局、中铁十四局、中铁十五局、中铁十七局、中铁二十局、中铁二十一局、中铁二十二局等单位的建设者,在青海这片神奇壮美的热土上,创优争先,无私奉献,诠释了中国铁建的责任和担当。

    玉树重建实现凤凰涅槃

    2010年4月14日,地处世界屋脊的青海玉树,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给人们心中留下永远的伤痛。顷刻之间,山崩地裂、桥塌路断、房倒屋塌,昔日美丽的巴塘草原顿时满目疮痍,众多鲜活生命顷刻陨落凋零。

    在大地震发生后,中铁二十一局第一时间驰援玉树,将500万元捐款送达灾区。中国铁建第一时间向青海省委省政府递交了援建申请书,组织中铁二十一局、铁一院等单位进驻现场,进行灾后重建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在3年重建过程中,由中国铁建援建的工程多达175个,建筑面积197.8万平方米,从宗教文化到传统文明,从康巴风情到现代特色,从水利水电到市政建设,从乡村道路到蓄棚修建,涵盖了灾后重建的方方面面。

    中国铁建3000多名干部职工,面对强烈的高原反应和极不习惯的生活方式,选择留下来。面对繁重的重建任务和语言障碍,他们要求自己慢慢适应。设计部门打破常规、克服困难、挑灯夜战,物资设备部门统筹安排、提高效率、保障供给,安全质量部门严格把关、保质保量、防止缺陷,工程部门巡查巡检、堵塞漏洞、加快进度,包保干部扎根一线、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他们用誓言、用行动创造了玉树速度和玉树奇迹。

    中国铁建承建的首批开工项目玉树州藏医院,以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独到的藏式风貌,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玉树灾后重建医疗卫生系统第一个完工项目;承建的玉树灾后重建十大标志工程之一的格萨尔王广场,施工环境整洁,管理规范有序,工期进度超前,获得“青海省文明工地”称号;承建的玉树灾后重建最大的城镇居民安置小区,错落有致的布局,民族特色浓郁的装饰风格,为搬进新房的居民创造了全新生活环境;承建的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协调难度大、建筑材料运送困难的仲达乡农牧民住房建设项目,兑现了让青海玉树灾后首批农牧民按期入住的承诺。

    没有灾后重建,就没有现在的新玉树。车水马龙的结古镇,生意火爆的琼龙路,人来人往的文化街,繁华和文明替代了昔日的废墟和落后。

    伫立在能俯瞰玉树全貌的山巅,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熠熠生辉,依靠科技铸造的精品工程——玉树州民族中学体育场跑道清新明亮,被誉为“新玉树、新家园”形象代表,荣获青海省“江河源”杯的玉树州博物馆和格萨尔王广场成为地标性建筑。依托灾后重建,撤县建市的新玉树,路宽了、水清了、草绿了、车多了、人靓了,41万玉树人民在“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感召下,正迈着坚定步伐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奔小康的幸福大道上阔步前行。

    精准帮扶换来安居乐业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铁十七局帮扶干部刘印洲,两个月时间磨坏了5双运动鞋,完成了别人半年才能完成的走访入户任务。凭着这股韧劲,在4年帮扶期间,他带领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江千乡协隆村215户756人脱贫致富,村民们亲切称他是“最棒的第一书记”。

    中铁二十局投入资金120余万元,在青海建起1300多亩“协隆村千亩饲草种植基地”,年饲草产量达520吨,纯收入57.2万元,使协隆村230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486.96元;修建砂砾道路15.55公里,搭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成功实现了“农产品进城”。

    自2014年果洛州甘德县被确定为中国铁建定点帮扶县以来,中国铁建先后派驻4名扶贫挂职干部,不断加大在项目援助、市场扶持与民生建设等方面的帮扶力度,书写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答卷。中国铁建连续两年被青海省委、省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单位”。

    2016年6月,青海和中国铁建再次牵手。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成功签署,标志着“多层次、多渠道、多模式”的合作提上议事日程。从上世纪50年代修建青藏铁路开始,中国铁建与青海就结下了深厚友谊。玉树灾后援建中,中国铁建利用3年时间,在雪域高原上建起一座新城。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国铁建勇担社会责任。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铁建尽锐出战,奉献精品。

    占地35亩、规划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中国铁建西宁梧桐苑,开盘仅4小时,认购率就达到74%,劲销2.5亿元,中铁二十一局在西宁创造了房地产开发的销售传奇。

    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青藏花园安居房分布在东关大街湟中路上,成了西宁市一道亮丽风景线,不管是外观设计还是建筑质量,均受到业主高度肯定。青藏铁路公司保障性住房建设指挥部不仅发来嘉奖通报,还一次性给予近百万元奖励。

    2020年6月,中国铁建领导在青海考察时,青海省副省长李杰翔动情地说,中国铁建从铁道兵时期开始,就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青海省政府和人民欢迎中国铁建用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和成熟领先技术,助力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信在中国铁建的助推下,具有文明之美、和谐之美、生态之美、民族团结之美、经济社会发展之美的大美青海,前行的脚步将会更加有力、愈发铿锵。

三江源头舞彩练
“数字化案场”为转型升级插上“云翅膀”
“安全官”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巡检
复工达产加速“跑”
3项专利年创效300万元
“烫手山芋”变身创效“香饽饽”
“百年老站”向史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