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钱 磊 韩展展 陈福得
从青海省甘德县协隆村到陕西省宁陕县五台村,中铁二十局党委始终把扶贫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汇聚全局之力,全心全意决胜脱贫攻坚,以使命和担当绘制脱贫攻坚的央企答卷;并派驻扶贫干部“下沉”贫困地区,解决贫困人口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目前已帮助协隆村、五台村等贫困村陆续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用发展成果铺就“脱贫路”
天刚蒙蒙亮,青海省甘德县村民唐保就提着行李走出家门,步行5公里到县乡公路搭车,奔赴中铁二十局藏区项目工地。2016年,4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曾使他愁眉不展,年均收入只有1750元的窘况也曾让他无计可施,但如今,新工作的收入,燃起了他对未来的希望。
亲眼见证了协隆村的发展变化后,唐保的内心从起初的犹疑不决变成此时的坚定笃行。在他之前,协隆村很多村民已经在中铁二十局工作,每月收入可达之前年收入的三四倍。
和唐保一样的,还有陕西省宁陕县五台村的80多名村民。他们被中铁二十局聘用后,前后实现创收160万元……如今在中铁二十局300多个施工项目中,成千上万的劳务工大部分来自贫困地区。
这是中铁二十局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企业发展进程、用企业发展成果普惠贫困人口的一项具体举措。该集团立足施工企业实际,号召在建项目大量聘用贫困地区劳务人员,在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传授他们专业技能,帮其端稳“铁饭碗”。
2012年以来,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脚步,中铁二十局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的安排部署,全力以赴抓好扶贫工作,与贫困地区共享国企改革发展成果,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23.79万元,实现506名贫困人口脱贫。
在定点扶贫的五台村,中铁二十局坚持基建扶贫,为该村修建了饮水工程、便民桥、平板桥、防洪河堤等多项工程,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和出行条件;坚持文化扶贫,投入15万元修建文化广场,增加健身器材,丰富群众日常生活;坚持教育扶贫,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与9名贫困学生家庭结对子,为其每学期提供1000元的生活补助,直至其九年制义务教育学业结束。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中铁二十局还积极推广成熟经验,将莫桑比克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的管理经验,在五台村和协隆村的农业产业发展中融合推广,并对农产品进行定制回购,以消费扶贫消除村民的后顾之忧。
仅2019年以来,中铁二十局就投入近10万元收购五台村各类农产品近4万斤;在中国铁建对口扶贫点——青海省甘德县等,消费扶贫累计105万元,同时捐款84.3万元。
用产业扶贫开启“致富门”
授之以鱼的扶贫只能治标,授之以渔的帮扶才能治本。
作为选派驻村的扶贫干部,中铁二十局扶贫干部王邦常刚开始时很焦虑。他所在的协隆村是藏族村,山谷纵横,海拔在4200米以上,年均气温零下1.4摄氏度,是甘德县14个贫困村中底子最薄、无任何产业的贫困村。
驻村之初,王邦常毫无头绪,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研走访,才对村情村貌有了深入了解。经过反复探讨和计算,他和36名村民代表提出了千亩饲草种植计划,不仅能解决当地牧民冬季牲畜饲草匮乏的难题,还能有效控制黑土滩扩散,属于典型的生态扶贫项目。
事实证明,这是治标且治本的扶贫良策。
中铁二十局先后投入扶贫资金120余万元,建成的1300多亩“协隆村千亩饲草种植基地”,年饲草产量达520吨,让协隆村230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486.96元。
面对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的难题,中铁二十局还为协隆村建设了长15公里的沙砾道路,并搭建了江千乡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成功实现“农产品进城”。
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坡,中铁二十局精准扶贫之路越走越长、越走越深。
秦岭深处的五台村,山高坡陡,是典型的“九成山水一点地”,为陕西省重点贫困村。
扶贫的困难和挑战层出不穷,却没有难住曾经的铁道兵、驻五台村的中铁二十局扶贫干部杨锁利。村民宋崇凤家又多了6只小猪仔,陶秀金家的天麻收入超过5万元,刘先富的新房子置办妥了……从事多年财务工作的他,对村民的每一件事都上心,对每家每户的产量和收入都了然于心。
老杨的每一笔账都记录着中铁二十局对五台村“两联一包”定点扶贫的轨迹。驻村3年多来,他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五台村的变迁。
中铁二十局在五台村帮扶中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83万元,全面扶持村民进行多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在地里种植天麻、猪苓、核桃和板栗等经济作物,在院里院外培育袋料食用菌、发展禽类和牲畜养殖业,同时还帮助该村成立了爱心超市,采用“物资捐献、超市运作、积分兑现”的模式运营。
看到五台村的喜人变化,宁陕县委常委、副县长魏小林动情地说:“我们五台村的山、五台村的水、五台村的老百姓,永远感谢中铁二十局的深情厚谊。”
脱贫攻坚,久久为功。已先后获得“脱贫攻坚先进帮扶单位”“助力脱贫攻坚竞赛先进单位”“助力脱贫攻坚优秀企业”等荣誉的中铁二十局正笃定前行,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持续贡献央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