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0年12月08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与《铁道兵》报有缘的女兵班

段海燕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0年12月08日   4 版)

    □ 段海燕

    1970年初,在四川米易组建的铁道兵5师特务连守机2班,由12名女兵组成。战友们在班长杜欣、副班长刘玉芳的带领下,热爱本职工作,开创性的完成战备值勤任务。

    神秘的机房,三尺见方的机台,红绿灯闪闪烁烁。一双双纤细的小手在塞绳、扳键之间灵巧地穿梭。女兵们凭着灵活的大脑、见多识广和标准的普通话,很快就背熟了兵种各类用户的代号、番号,记熟了总机的门子,友邻的直达、迂回路线,挑起了铁道兵5师有线通信的大梁。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通车剪彩。

    南国盛夏,骄阳似火。几万军民云集四川省攀枝花市,等待着昆明的列车驶来西昌与北京的列车会车,等待着中央首长亲临大西南!

    只有守机2班的女兵们锁在三尺机台旁。

    多么想唱啊,多么想跳,30余万军民奋战5年才牵来“铁龙”穿山过,平均每2.5公里牺牲一名战士生命的代价,才换来祖国西南边陲变通途。

    宣传科李如靖干事写完了攀枝花庆典活动实况的电讯稿,要通过电话向北京报捷。不巧,直达北京的线路发生了故障,正在值班的曾继军熟练地通过西昌铁路局马道通信段的铁路迂回线转接,可是由于雷雨后线路通话质量太差,曾继军又与对方值班员商量,请大家帮忙口传稿件内容。于是,一条成昆铁路通车的快讯,通过铁道兵和铁路局的电话守机员们的口口相传,通过军地双方的长途电话线路,就像参加接力赛的运动员交接棒那样,从攀枝花到西昌(马道),再到成都,最后一字一句传到北京。

    师直工科赵干事为此到特务连采访,一组《雨夜送话》的小故事连载刊登在《铁道兵》报。

    那年,年终总结,守机2班荣立集体三等功,锦旗挂在机房。

    1974年春节,铁道兵5师奉毛主席命令进新疆修建南疆铁路。师机关驻扎在阿拉沟,这是沿天山南麓延伸的一条约300公里纵深的狭窄山沟。抬头见高山,低头戈壁滩,早穿棉袍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变化无常的奇特气候,让人难以适应。然而,守机2班的女兵们仍坚守阵地,保障着有线通信畅通无阻,保持着当年荣立集体三等功的初心。除执勤训练外,女兵们还要打土坯修住房,要修菜窖储存冬季的白菜土豆,要到鱼儿沟口的烽火台车站装卸水泥,要定期到海拔3800米的奎先隧道体验生活劳动锻炼。

    苦不苦,回答是肯定的。老兵们有的换兵种调到父母身边了,有的退伍回内地了,有的选调上大学了。在进疆部队思想波动之时,铁道兵5师老师长顾秀副司令员要求,参加修建南疆铁路的官兵既要唱好《铁道兵志在四方》外,又要学唱《咱们新疆好地方》,还要学习老军垦扎根边疆热爱新疆建设新疆。女兵们的思想不断得到净化,在枯燥的生活环境中,大家盼望每周一次的看电影,虽然是《地雷战》《地道战》,但是大家也百看不厌;盼望每周定时的业务学习《有线电工学》;盼望阅读通讯员分发到各班的《铁道兵》报,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我们在聆听通信科长讲授的党课里得知,新疆军区的战备指挥部,深藏在天山深处毗邻阿拉沟的羊圈子沟里。指挥部的女兵们在枯燥的机房里严格执行保密规定,从入伍到退伍,都没离开过营房,没离开过山沟,只有当冬季的太阳懒洋洋的升起时,休班的战士能优先到洞口晒太阳。

    经历了严寒酷暑的考验,经历了战胜洪水抢修便桥的艰苦历练,守机2班的女兵们逐渐成长起来了。那年我接任班长,师直工科何海兵干事发表在《铁道兵》报的通讯稿《女闯将》,让特务连守机2班在1975年底的年终总结时,再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驰骋地产界
赤水河的红色记忆
冬天的白杨林(版画)
向南方
依旧情怀
父亲与航模
与《铁道兵》报有缘的女兵班
只为心中那盏最亮的灯
故乡雪 (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