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0年12月08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父亲与航模

贾鸣慧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0年12月08日   4 版)

    □ 贾鸣慧 

    父亲是一个航模迷。他幼年在西安生活,上小学时就爱上了航空模型,初中时参加全国第六分区(兰州)航模比赛,获得了二级牵引模型滑翔机项目第二名。那时,家里条件优越,这个爱好一直持续到1960年举家搬回山西农村。

    回到农村后,父亲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往日无忧无虑的日子,突然变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靠挣工分养家糊口。就算干农活不需要太高的技术,但半路出家当农民,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每天从早到晚拼体力,汗珠滴下摔八瓣。从此,父亲再没有时间、精力鼓捣他痴迷的航模了……

    真正又勾起父亲航模兴趣的是有了我们姊妹四个以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困难,买不起玩具,父亲便给我们做木头枪、陀螺、万花筒和风筝等。那时,我们的每一样玩具,在其他孩子眼里,都是稀世珍品。知道父亲会做木头飞机,而且还能飞起来,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利用闲暇时间,找来准备当柴烧的梧桐树木,选料、画线、锯成毛坯,用木锉一点点的挫成机身、机翼,再用熬好的胶把机翼粘牢,等胶干透了,一架简易的模型飞机就做成了。那动作比干农活灵巧、娴熟多了!试飞的时候,我兴奋地叫来全班同学观摩。自那以后,父亲做的航模,体型由小到大,飞行方式由用手掷到用橡筋弹射,机翼由单层到双层,航模的型号规格不断更新。试飞的场地由农村麦场到县城体育馆,观摩的人群由农民到县领导。

    在农村,最忙最累的季节,莫过于麦收时节。有一年,正值龙口夺食之际,生产队的风车突然坏了,一时又难以修好。当农民的都知道,用风车把外壳与麦粒分离,是颗粒归仓的最后一关,如不赶快修好,倘若变天下雨了,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此时的父亲,利用他掌握的航模原理,用砖砌起了一座简易、实用的风车。调试时,看着硕大的螺旋桨,借助动力平稳地旋转起来,父亲把连日来挑灯熬夜的身心疲惫全都抛在脑后,别提多开心了!土制风车不但解了生产队里的燃眉之急,而且比那台坏了的传统风车效率更高。消息不胫而走,村里其他生产队也请父亲来帮忙。

    父亲有个很好的习惯,从不抽烟喝酒。有点时间,他就骑车去县城新华书店转转,手头若有零花钱了,就买书看。多年在农村,消息闭塞,父亲掌握的航模知识仍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渴望能买到有关航模方面的参考书。

    2007年末,父亲查出食道癌,在医院治疗期间,我给他买了一架遥控航模。父亲爱不释手,小心翼翼地呵护着,直到两年后去世,遥控航模仍完好无损。

    父亲走后,我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2007年第四期《航空模型》杂志“读者来信”栏目中有父亲的一封信。他这样写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的心中始终未曾磨灭对航空模型的热爱。为能接受新知识,我一直订阅贵刊。现在,我虽年事已高,但身体还很健康。闲暇时,我常常制作模型飞机,很受孩子们欢迎。因此,我萌发了在农村小学开展航模活动的念头。很多小学和初中的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是航模,更不相信弹射模型会飞。我想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了解航空航天基础知识,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培育幼苗……”

    父亲带着他的航模梦飞上了蓝天,他肯定天天都在观看各式各样的航模在蓝天翱翔……

    作者单位:中铁城建北京公司

驰骋地产界
赤水河的红色记忆
冬天的白杨林(版画)
向南方
依旧情怀
父亲与航模
与《铁道兵》报有缘的女兵班
只为心中那盏最亮的灯
故乡雪 (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