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志义
“为死难的铁道兵将士树碑,为尘封的铁道兵部队立传。”此为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长篇小说《钢铁脊梁》的卷首语。这部长篇小说,出版方作为国庆献礼书目于202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3周年之际重点推出,将其定性为“献给中国铁道兵的史诗”。
作者劼夫(本名王永明)坦言,创作一部记录歌颂铁道兵的史诗性小说的念头由来已久。四十多年前,他赴当时襄渝铁路会战工地出差,在陕南一处工地山坡上,看到排列着三十多具覆盖着白布单的遗体,如同一个排的方阵,一片萧瑟凄凉……从那时起,便产生了写一部长篇小说的强烈欲望。
长篇小说《钢铁脊梁》出版后,我研读再三,深感出版社将此书定性为一部献给中国铁道兵的史诗性小说,意义深远。《钢铁脊梁》的“史诗性品格”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跨越时空的新中国铁路建设的重大题材,构成了《钢铁脊梁》“史诗性品格”的基本框架,是这部小说的坚实根基。对于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国文学界曾有过“题材决定论”的争论和谬说,此处暂且不论。然而,在“史诗”创作中对于题材有着特殊的规定和要求,是不争的事实。中国铁道兵诞生于新中国前夜的辽沈战役的炮火中,“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新中国建立后,铁道兵奉命入朝,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奇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道兵艰苦奋斗,志在四方,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为祖国修筑了一条又一条钢铁大道。这些为长篇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宏大广阔的创作题材和空间。小说《钢铁脊梁》的创作中,作者以主人公石一凡成长进步的路径为主线,重点选取了修建东北长白山下的森林铁路、首都北京的地下铁道、祖国西南三线的成昆铁路和襄渝铁路,以及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等重难点工程,由此铺陈出两条叙事线索,一是讲述铁路重点工程在新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意义和艰巨程度,展示一幕幕陌生的现场感和震撼力;二是浓墨重彩地书写铁道兵筑路者一线生活的艰苦性和丰富性。两条叙事线索交错推进,从而展现出一幅幅真实生动的铁道兵筑路工地的壮美画卷。
第二,铁道兵将士高尚的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情操,是《钢铁脊梁》“史诗性品格”的精神支撑。1978年7月4日,为纪念铁道兵成立30周年,叶剑英元帅为铁道兵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坚持这一革命精神,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一题词,是对铁道兵精神的生动概括,也是铁道兵筑路人生的真实写照。多年来,铁道兵铁路建设的主战场,大多分布在祖国东北、西北的偏远地区,西南“三线”地区的大山深处,任务艰巨,工期紧迫,队伍艰苦流动。面对外界环境的种种艰难险阻,作者重点书写铁道兵基层官兵的坚强意志、人生智慧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在东北长白山森林铁路施工中,为了能在冬季零下三四十度地带站稳脚跟,“开路先锋连”发明了用“地火龙”取暖,并在全线推广。在成昆铁路和襄渝铁路施工中,指战员们甘愿走小路修大路,笨重的机械设备靠肩扛人抬爬坡上山,公路运输紧张,战士们在金沙江、汉江中学放竹排木排,开辟水上运输通道。为弥补蔬菜供应不足的困难,组织开荒种菜。在青藏铁路施工中,重点工程天齐山隧道发生大塌方,130多名战友被塌方体牢牢地堵在洞内,救援工作紧张有序,按照先新兵后老兵、先战士后干部的顺序,依次从导洞中救出。这是青藏线一期施工中真实的故事(隧道原为关角山隧道),作者将其再现于小说中,这是一个历史的纪念和追忆,更是一曲铁道兵精神的赞歌。
第三,来自铁路建设一线众多平凡而高尚的铁道兵人物群像的塑造,使《钢铁脊梁》“史诗性品格”增强了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和说服力。1962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的声浪乍起,小说中的主人公石一凡从山东省凤仪城矿业技术学校毕业,与当地一群热血青年一起积极报名参军,入伍后被分配到铁道兵某师“开路先锋连”,投入东北长白山森林铁路施工。面对长白山铁路施工中艰苦环境,有人认为当铁道兵是走对了路认错了门。当时,部队正在深入开展“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铁道兵光荣”的“三荣”思想教育,参加过东北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指导员宏无疾,铁道学院工程专业毕业的连长欧阳怀佑以个人的亲身经历,言传身教,石一凡由此坚定了当好一名铁道兵的决心。从此,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脚踏实地,不断进步,多次立功受奖,因工作变动又先后参加了北京第一条地下铁道和西南铁路、青藏铁路建设,思想境界不断升华。在他的人生征途中,也有过逆境、迷茫和纠结,总是能以一个自己战胜另一个自己,思想境界不断提升。小说中,作者塑造的铁道兵英雄形象还有很多,其中突出的有谭铮、杨中华、袁承武、苗昆玉等。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和国防事业,他们致伤、致残、致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铁道旁的青山绿水和荒山野岭,甚至异国他乡。同时,在为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伟大事业的奋斗中,作者没有忘记记录军人背后默默奉献的军嫂们,尚筱霜、盖美德、梅慕雪等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她们的高尚情操和牺牲奉献精神同样令人感动。
第四,平民的视角和文化匠人的创作态度,是“史诗性品格”长篇小说《钢铁脊梁》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与当代许多历史影视和文学作品不同的是,《钢铁脊梁》这部小说没有故事情节的大起大落,没有故弄玄虚的悬念,没有救世主般的“大人物”出场抢戏,更多的是不同时代城乡平民质朴无华的生活状态,铁路工地一线官兵的喜怒哀乐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对于这些看似平常的人与事,作者用平民的视角去观察,用文化匠人的心态去书写,孜孜不倦,不急不躁,细心体察,精心打磨,从而让普通人的生活因真实而感人,因平凡而高尚,因细腻让人过目不忘。
历史性长篇小说是一种极具难度和挑战性的文体,其体量之大,人物事体之多,无疑承担着更多的阅读期待。铁道兵作为一个远去的兵种,但它留下的文化和精神,对于后人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启示和激励意义,这正是《钢铁脊梁》这样的文学作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
作者单位: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