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日前,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滑雪跳台停止区混凝土钢筋网绑扎作业。黄艳艳 摄 |
通讯员 赵志强
涞源,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距离北京160公里。2019年12月,高山跳台滑雪国家训练科研基地落户涞源,让这个四季温凉、风景优美的小县城,正式搭上冬奥会列车。
该项目是我国奥运健儿备战2022年冬奥会的重点设施。在世界体坛,不少运动训练基地培养出了在世界大赛上摘金夺银的名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冠军摇篮”。涞源高山滑雪跳台训练科研基地项目,正是为中国健儿更好地备战北京冬奥会,倾力打造的3个国家级冰雪运动训练基地之一。中铁十六局作为参建者之一,在此书写了一段冰雪传奇。
战疫情保工期
高山跳台滑雪国家训练科研基地规划占地51.8公顷,计划分3期建设,建设期2年至3年,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跳台滑雪场馆群。其中一期投资4亿元,工期1年,包含2个跳台、2条道路、1条索道、1个风洞、1个20万立方米蓄水池。围绕2条赛道,还将建设裁判塔、山体工程、山体支护、缆车系统、造雪系统,以及包括场地道路、给水、雨水、电力等在内的配套市政工程。风洞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级别最高、国内唯一的高科技训练风洞。
虽然在高速铁路、深水桥梁、轨道交通等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面对这个未知领域,中铁十六局项目团队还是有些不知所措。他们不仅没先例可参照、没经验可借鉴,还面对着捉襟见肘的工期压力。
“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耽误不起!”这条悬挂在项目部驻地的标语,格外醒目。
“把这样光荣艰巨的任务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没有任何退路,只有咬紧牙关,用行动证明实力!铁道兵的队伍走到哪里都是一面旗帜!”项目负责人张拥法为大家鼓劲。
2019年12月,项目上的许多管理人员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跑步进场,仅用15天即完成了驻地、现场的临建工程,为迅速展开大干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施工步伐。“不能让国家队运动员因工期滞后,冒着疫情风险到国外训练。疫情要战,工作要干,抓住重点,统筹兼顾,铁道兵前无险阻!”项目党支部书记籍春雷动情地说。
项目部超前谋划、果断决策,通过配齐防疫物资、联系检测机构、调用当地劳务和设备、包车送工人进场等方式,为全面复工复产创造条件。2月8日,项目管理人员、劳务人员全部返岗;2月11日项目复工,成为保定市首个全面复工复产项目。
赛道注满高科技
涞源滑雪跳台同崇礼滑雪跳台“雪如意”本质相同,均由助滑道、着陆坡、停止区3个部分组成。运动员脚着特制滑雪板,沿着跳台的倾斜助滑道下滑,借助速度和弹跳力跃入空中,飞行约四五秒后,落在着陆坡上。
“基地建造的初衷,就是让运动员更熟悉‘雪如意’赛道,助力国家跳台滑雪队备战北京冬奥会。”该项目总工程师徐国正说道,赛道在设计中结合了当地独特的山体条件,让崇礼滑雪跳台“雪如意”的两条赛道按照1:1的比例在此重现。
一个用于竞技赛场,一个用于训练场,看似区别不大。但对建设者而言,两者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崇礼“雪如意”滑道跳台着陆坡采用的是钢混结构施工,悬浮于空中,而涞源滑雪跳台采用的是土方填筑施工。这不仅是国内首例,也是世界首例。
土方填筑相比钢架构拼装,硬度要差一些,且受地震、水土流失等外力因素影响会更多一些。如何保证着陆坡的稳定性呢?
项目团队会同清华大学设计院反复研讨,最终敲定施工方案。不仅有效加固了土体,保证土方填筑的稳定性,达到设计的沉降要求,而且采用的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也得到了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的一致认可。
这也是国内乃至世界首次,将高铁施工技术应用于高山滑雪跳台工程施工。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同北方工业大学开展系列科研合作,探索跳台大坡度超高填方及智能预警系统施工技术应用及推广,日前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而此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施工现场山势高、坡度大,跳台成型后是近40度的斜坡。没有施工平台,别说大型机械设备,人爬上去都非常危险,如何进行填筑施工又成了一道难题。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该工程肩负着国家队备战北京冬奥会的使命,不仅要按期完工,而且要干得漂亮。”张拥法坚定地说。项目团队迎难而上,再次组织技术攻关。大家白天跑设计院、勘测施工现场,晚上研究图纸方案,通宵达旦却激情满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中,项目团队发明了“Z”字形方案,得到设计单位的高度认可。填筑施工不仅一次成型,还比原计划提前工期15天。
这是一场用“时间换空间”的经典战役,驻地政府形象地称它为“迂回道路”,由衷感叹铁军就是铁军,懂得迂回,能打胜仗!
科学组织显实力
目前,利用风洞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测试,已被冰雪运动强国广泛采用,成为提高运动员竞赛成绩的重要科技手段之一。
涞源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水平风洞实验室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首个供跳台滑雪运动员使用的训练专用实验室,能够以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跳台滑雪训练方法——风洞测试,帮助运动员更快、更精准地改进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
外表看来,风洞实验室同其他建筑物并无区别,一栋四四方方的三层楼高建筑物,仅侧面多出了一条伸出的巨大圆形钢质管道。但实验室内部却是火热的施工场面。
在这座高17米、长40米、宽21米的建筑空间内,涉及土建施工、水暖管道铺设、机电安装、钢结构拼装、设备调试等多个环节交叉作业。材料堆放空间不足,机械设备作业受限,几乎每个环节都是卡脖子工程!
“工程的好坏取决于施工组织管理水平,风洞实验室的成败取决于工序衔接效率。面对这个国家级交钥匙工程,我们必须学会用十个手指头弹钢琴!”张拥法说。
项目团队确定了先建筑、后安装,先外、后内的施工顺序,采用平行作业、流水作业和交叉作业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施工。他们每天组织召开风洞施工工序协调会,严格划分平行作业区域,逐项排除交叉施工制约因素,将节点精确卡控到每一天、每小时、每分钟。
2020年8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一行赴河北涞源,实地检查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建设情况,表示该项目有别于一般的体育场馆,施工难度高、工程量大,从确定施工到现在仅一年时间,能取得目前的建设成果令人振奋,并号召国家队运动员要学习央企铁军的这种精神和干劲。
如今,北京冬奥会日益临近,浪漫的“冰雪之约”近在咫尺,涞源国家高山滑雪跳台训练基地工程也渐入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