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50年
志愿军铁道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大事记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0月9日,铁道兵团第一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一师,赴辽宁省休整待命。
11月6日,铁道兵团第一师进入朝鲜执行抗美援朝铁路抢修任务。
12月22日,铁道兵团直属桥梁团从安东(今丹东)进入朝鲜,沿京义线向南进行战时铁路抢修。
1951年
1月31日,解放军总部同意铁道兵团新组建一个师。2月26日,以兵团直属桥梁团为基础,补入中南军区4个新兵团,组建铁道兵团第四师。
1月,东北军区电令,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
2月7日,原总政治部批复,同意由李寿轩、陈力、彭敏、郭延林、徐斌、张云山、安春华7人组成中共铁道兵团驻朝鲜部队委员会,李寿轩为书记,陈力为副书记。
2月9日,原总参谋部同意以铁道兵团机关大部分人员组成志愿援朝铁道抢修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入朝铁道部队。兵团副司令员李寿轩、政治部副主任陈力和兵团前方指挥部(简称前指)于2月20日由安东(今丹东)入朝,进驻成川郡四佳面支石里。
2月13日,铁道兵团党委决定,在沈阳设立铁道兵团后方办事处,负责入朝部队的抢修材料和部队生活、作战物资的供应等事项。
2月15日,铁道兵团在沈阳召开朝鲜境内铁路抢修第一次工程会议。会议总结入朝抢修的初步经验,制定《战时铁路抢修技术规定》,确定兵力部署和抢修任务,并决定报请中央军委在清川江、大同江、沸流江、大宁江等重要桥梁区域配置对空防护力量。
▲铁道兵团第三师入朝,担负铁路抢修任务。
3月30日,铁道兵团电令第二师停止湘桂线来(宾)睦(南关)段新建任务,立即北上进驻辽宁省安东(今丹东)抢建鸭绿江便桥。5月12日便桥建成。抢建过程中,部分部队于5月2日开始陆续入朝与兵团第一师共同担负西浦至价川、价川至顺川间铁路抢修及维护任务。
8月1日,中朝联合运输司令部(简称“联运司”)在沈阳成立,指挥朝鲜境内铁路运输和抢修工作。李寿轩兼联运司抢修指挥局局长,彭敏为副局长。
8月22日,由铁道兵团李寿轩、彭敏和权泽(朝方)三人负责的联运司抢修指挥局前方指挥部在安州成立,负责指挥在朝铁道兵团各师、工程总队和朝鲜人民军各铁道联队等铁路抢修队伍(12月23日前方指挥部改称抢修指挥所)。
12月23日,成立中朝联合前方运输司令部(简称“前运司”),刘居英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寿轩、金黄一任副司令员。
1952年
2月20日,“前运司”召开铁路维修工作会议,决定朝鲜铁路的抢修、维修统一由抢修指挥局领导。
5月15日,登高英雄杨连第在满浦线东清川江桥抢修中,因定时炸弹爆炸英勇牺牲。6月4日,志愿军发布通令追认杨连第为“一级英雄”,命名杨连第所在连为“杨连第连”。朝鲜政府授予他“共和国英雄”称号、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1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在朝鲜境内修筑铁路的协定。协定规定将原定抢建的龟城至长上里,内洞至支下里两条铁路新线改为龟城至殷山和德川至八院面,并首先集中兵力抢建殷山至龟城段。
12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正式成立,郭维城任局长,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干部部、后勤部。23日开始分批入朝。
1953年
1月上旬,抢修指挥所根据突击战备工程、集中使用兵力的原则,对援朝部队任务作了调整。调整后,一师担任满浦线古仁至球场段;二师担任西浦至孟中里、新安州至价川、顺川至球场段;三师由东线调至西线担任孟中里至新义州段及青水线;四师担任顺川至纽田段;直属桥梁团担任平德铁路全线。
1月下旬,铁道工程第五、六、七、九、十、十一师开始分批入朝,担负新线施工任务。
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与朝鲜人民军铁道部队联合组成中朝新建铁路指挥局,郭维城任局长、金相仁(朝方)任第一副局长。
2月1日,殷(山)龟(城)铁路全线正式开工。担负施工的有铁道工程第五、六、七、九、十、十一师和朝铁三旅。龟城至价川段提前1个月于3月底全线通车,价川至殷山段提前25天于4月初接通。殷龟铁路全线通车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分别致电新建铁路指挥局,慰勉全体人员。
6月上旬,德(川)八(院面)铁路全面展开施工。担负施工任务的有铁道工程第五、六、十、十一师和朝铁三旅,1954年4月25日建成通车。
9月9日,中央军委、政务院电复铁道兵团、志愿军司令部、铁道部,同意将志愿军在朝鲜的6个铁道工程师划归军委系统,与铁道兵团现有的4个师、1个独立团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整编事宜,俟复旧工程完竣,部队归国后进行。
9月25日,铁道兵团发布命令,授予刘长岭、李云龙、史阜民、袁孝文、周子和、阎万库、李文柱、马寿昌、李文生、陈伯悦、高殿禄、王德保等12人“志愿军二级英雄”称号,授予于琛“志愿军二级模范”称号。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电示铁道兵团:为加强铁道部队的统一领导,铁道兵团返国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部。整编结束后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番号。
10月16日,铁道兵团机关由朝鲜驻地兰田出发回国,10月18日进驻北京。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第二、九师继续留朝承担战后铁路复旧工程。第五、六、十一师继续留朝完成德八线工程,其余部队于11月8日至17日先后回国。
11月5日,铁道兵团第一、二、三、四师依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二、三、四师。原铁道工程第五、六、七、九、十、十一师依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六、七、九、十、十一师。
1954年
3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在朝鲜新安州市奠基,6月25日举行落成仪式。
3月24日,铁道兵第五师从朝鲜回国,进驻黑龙江省绥化、庆安、铁骊等地。
4月8日,铁道兵第六师由朝鲜回国,4月15日进驻甘肃省天水市。
4月11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视察志愿军铁道兵担负的德八线铁路建设工程,并接见施工部队领导人员。5月3日,德八铁路举行通车典礼,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斗奉参加典礼并剪彩。金日成首相向全体指战员发来贺电。
5月15日,铁道兵第二师在朝鲜担任的第二期74项铁路复旧工程正式开工,于8月底基本完成。该师除留第六团继续完成未完工程外,其余部队于9月7日启程回国,进驻广西玉林。
5月17日,铁道兵第九师在朝鲜承担的3处机务段新建工程正式开工,至1955年1月20日全部竣工,较原计划提前5个月。
6月20日,铁道兵第十一师开始从朝鲜回国,26日进驻河南省新乡。
8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召见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了解抢建黎湛、鹰厦铁路的准备情况。周恩来总理说:“中央相信你们能够完成,因为铁道兵在朝鲜那么困难的条件下还能抢修、抢建铁路。毛泽东主席说,那股精神真是叫人感动得掉泪。”
(范松阳、陈福得、马勇摘编于《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