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0年09月15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68小时抢险救援记

曹筱璐 赵 翠 肖 珍 郑传海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0年09月15日   4 版)

    □ 曹筱璐  赵  翠  肖  珍  郑传海

    进入8月,甘肃天水境内强降雨频繁来袭。8月26日11时24分,陇海上行线杨家河至天水区间路堑高边坡,由于长时间降雨浸泡出现滑坡,导致陇海线上行线行车中断。

    兵贵神速 

    险情就是命令。中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天平项目部在接到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抢险救援通知后,负责人刘丙鹏立即按下应急救援“快捷键”,吹响冲锋陷阵“集结号”,应急救援队队员纷纷拿起防洪抢险工具,按照分工,乘坐车辆直奔事发路段。

    半小时后,驻扎在天水火车站附近的88名作业队工人,12辆抢险救援车辆、3000个编织袋、361把铁锹和洋镐……准时出现在塌方现场。当天下午3时,第二批30名抢险救援人员,从130公里外的华亭施工现场,翻越崇山峻岭,驱车火速赶到指定抢险位置。

    一场与时间赛跑,与风险较量的抢险救援保畅通的攻坚战就此打响。

    知彼知己

    在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统一部署下,刘丙鹏现场指挥,信号队现场协调,安全总监张彦湖负责现场安全。

    “首先要查清信号、电缆、接触网是否带电,‘四电’缆线和设备受损如何?”刘丙鹏发出第一道抢险指令。信号专业负责人张素生、王林,通信专业负责人孙志明,接触网专业负责人李新,电力负责人寇德龙赶赴现场,分别和相关站段对接,对信号设备、光电缆、接触网支柱等进行全面排查并做好防护。

    夜幕将近,电力和接触网部分抢险人员配合兰州供电段抢在白天安装探照灯。发生山体滑坡的长度有100多米,边坡高100多米,上部宽50多米,下部宽近百米。一坡到顶的复杂地势,抢险人员根本找不到立足之处。抢险现场,在那高高的山坡上,石头仍在不断地往下滚落。“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尽快排除危石和松动泥土,以防造成二次损伤。”刘丙鹏意识到。距离边坡有20多米高的被动防护网损坏严重,防护网里还兜住了大量的石块和泥土,平均厚度达3米。这对抢险救援造成很大的障碍。

    迎难而上

    山脚下,紧邻水流湍急的渭河。在滑坡山体尚未稳定的情况下,次生灾害随时可能发生。面对复杂的抢险环境,现场抢险救援工作指挥部最终决定,自上而下处理险情。

    高处排危,工作机械用不上,抢险突击队上!只见队员们腰上系着绳子,爬到滑坡山体最高处,用绳子把安全桩的工具和材料往上拉,开始在山体上先行打防滑桩。借着抬头擦汗的间隙,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视一笑后又开始打桩。长达七八十米的安全绳,在应急抢险队员的眼里,如同梦幻般,瞬间变成了“三根接头”,一端与抗滑桩相连,一端紧紧地系着抢险队员的腰身,还有一端则维系着即将在滑坡山体下面开始抢险工作的所有队员和机械装备的安全。

    最后考验

    接着干、继续干,大家的衣服一次次被汗水湿透,又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干。中午时分,后勤保障分队徒步3公里送来工作餐,大伙匆忙扒拉几口,又开始清理坍塌土石。累了大家就地坐下来,靠在一起睡会儿,虽然一晚上没好好休息,但士气高昂。

    抢险救援,没有昼夜,只有争分夺秒,每个人都是铆足了劲,希望救援快一点、再快一点。8月29日凌晨1点,抢险进入道床清理环节,大量的泥土和石块倾泻在铁轨上,抢险队伍又轮流用铁锹、钢耙子,一米一米筛道砟,一遍一遍整理道床。由于工具不够用,队员们索性就用手刨道砟。

    8月29日6时20分,抢险救援工作终于落下帷幕,陇海铁路大动脉又重新恢复畅通无阻的运行状态。

    目睹着抢险队员们不分昼夜,忘我拼搏,以血肉之躯换来了铁路畅通的情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现场指挥负责人被深深地感动了。在发给中国铁建电气化局的表扬信上,他这样写道:“此次抢险救灾,充分体现了中国铁建电气化局勇于担当的央企精神,彰显了新时代铁路建设主力军的风采。”

    作者单位:中铁建电气化局

三件衣服四次泪
追寻心中的“梁家河”
谐趣
一生都是你
故乡
信仰是人生底色
漠上花开
静美山河
68小时抢险救援记
我的“一字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