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0年08月27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基层工作室孵化“大工匠”

——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以“工匠精神”点亮创新之路侧记

林 凤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0年08月27日   3 版)

    通讯员  林  凤

    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5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26项,形成技术总结33篇、技术论文12篇,完成课题成果转化并在项目之间进行专项技术帮扶50余次……这是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10个“大盾构工匠工作室”组建一年多来,斩获的首张“成绩单”。

    近年来,该公司持续聚焦大盾构施工领域,经营承揽版图不断扩张,依托穿越“江河湖海城”的各类型大盾构工程,成立10个以盾构掘进操作、刀盘刀具与常压换刀等为研究方向的“大盾构工匠工作室”,强化经验总结、技术研发,致力于解决大盾构施工风险高、现场管控难度大等一系列难题,在提升现场安全质量管控水平的同时,也打造了公司抢占技术研发前沿、掌握行业“话语权”的核心竞争力。

    一线攻坚的“主力军”

    “工匠工作室不要高大上,而要接地气,做扎根一线解难题的‘主力军’。”大盾构公司执行董事王寿强在“大盾构工匠工作室”成立大会时便这样要求。

    日前,在该公司承建的南京五桥夹江隧道施工现场,正在加紧进行隧道装饰施工,为确保年底具备通车条件全力冲刺。两条成型隧道里,11640块管片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浑然天成。

    几个月前,这里正是管片箱涵工匠工作室开展技术研发的“主阵地”。他们主要吸收了一线项目管片、箱涵拼装施工经验丰富的管理和作业人员,集中专业优势和人力去解决管片拼装期间可能发生的上浮、错台等问题。

    “左线隧道掘进不久,我们就遇到了管片有轻微上浮的情况。”该工作室负责人陆野告诉笔者,发现问题以后,他就召集团队成员史吏、郭建豪、胡晓庆等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案,创新引进管片上浮自动化监测系统,掌握上浮动态。为预防管片渗漏水,他们还采用三维管模测量技术把控管片生产精度,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API三维激光跟踪仪测量管片拼装质量,持续优化管片防水材料设计和管片拼装工艺,确保了成型隧道质量。

    今年以来,陆野带领团队正来回奔走在济南、武汉片区项目开展定点帮扶,将在南京五桥项目形成的一整套全流程管片质量把控体系和先进技术逐步推广。而除了他们,目前正带队开展定点帮扶的还有压气作业工匠工作室团队。

    在广西南宁,南崇铁路留村隧道“壮美号”盾构机正在以平均每天12米的速度推进,达到始发以来最快掘进速度。

    “上个月月底,隧道推进第334环时,出渣困难。开仓检查发现是刀盘中心部位出现了结泥饼。继续推进会造成结饼恶化,必须停机进行高压进仓清理。”压气作业工匠工作室负责人吴玉礼回忆道,当时他正在济南出差,收到公司盾构掘进管理中心的紧急通知后,便立即带队赶了过来。

    “高压进仓”,即操作人员需要进入比标准大气压高好几倍的开挖仓内进行更换刀具、捞取异物等作业,是盾构施工最大的风险点之一和最重要的工序控制点,如同“油锅中取物”,步步艰辛。

    帮扶期间,进仓作业前,吴玉礼团队都会对作业人员进行严格的技术交底,要求仔细检查刀盘掌子面稳定性、仓内气体等情况,强调对每一个步骤安全风险的把控。进仓后,他们一直在现场通过视频全程“在线”监督,一旦有紧急情况就会立即要求前方人员撤回至安全区……

    经过7天的连续攻坚,施工“拦路虎”——刀盘中心的泥饼被全部清理。

    如今,像这样“边施工、边总结、边帮扶、边推广”,已成为各个工匠工作室高效运作的缩影。

    创新创效的“智囊团”

    “对于盾构施工而言,技术研发和创新都是为了确保盾构机能安全平稳推进。集中专业优势‘横向’解决一线难题,工期成本自然压缩,就为企业创了效。”该公司总经理张哲表示。

    9月中旬左右,杭州下沙隧道项目首台盾构机即将在长沙制造工厂下线验收,当前正值下线前的最关键一步——刀盘组装和调试。

    从4月底开始,主轴承及盾尾密封工匠工作室成员薛强、王文博等就来到长沙工厂,持续跟踪杭州下沙隧道、长沙湘雅路过江隧道等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的设计联络及生产制造。

    “我们结合各个隧道地层、压力等地勘设计情况,在设计前对主轴承密封、盾尾刷密封等重要部件进行制造和安装质量把关,提前规避关键部位的潜在隐患。”该工作室负责人姚印彬告诉笔者。

    “注浆泵水平垂直油缸加装自动润滑系统”就是王文博和团队成员在监造时提出的改进意见。这项改进将大大提高维保工作效率,为设备性能提升和后期高效掘进创造更好条件。

    在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一项“互联网+盾构施工”的智能化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作为该项目总工的盾构掘进工匠工作室负责人孙旭涛对笔者说:“我们正和盾构设备制造厂家合作研发远程操作系统。未来,作业人员在地面就能操纵管片外径为15.4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实现‘无人驾驶’。”

    而各个工匠工作室不仅在工艺工法优化、设备性能提升上寻找创新创效突破点,还集中力量在小型机具改进上寻找效益。

    在小型机具研发工作室里,有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创新“小能手”。“重载坦克轮”是他们团队推出的“系列产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在盾构机台车组装过程中,桥架及台车会采用履带式坦克轮辅助移动,但履带极易发生链断裂,频繁更换开销很大。他们大胆创新,提出对“坦克轮”进行改进的想法:用钢板焊接坦克轮基座,加工实心轮轴及轮子,并安装耐磨轴套,还在轮轴内部加工注油孔及安装油封用以润滑。

    “自己设计加工和组装,载重量大又坚固耐用,不仅能周转使用,还节约了几十万元成本。”该工作室负责人李海振介绍,这项发明在南崇铁路留村隧道项目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专业人才的“孵化器”

    树立一个、培养一批、带动一片,形成“点线面”辐射,是“大盾构工匠工作室”创建的初衷,也是该公司培育专业人才团队的初心。

    各个工匠工作室坚持把培育人才作为一项核心任务,精准施教。工匠工作室负责人就是“专职技术导师”,团队里谁现场经验不足、数据总结不到位、论文书写没条理,他们都会手把手教学,“缺啥补啥”。

    该公司在成立“大盾构工匠工作室”之初,就同步建立了工匠工作室管理办法和考核评价实施细则等激励机制,对建设成果进行及时评审并实施奖励,也为大盾构技术的薪火相传“保驾护航”。

    陆野带出徒弟郭建豪、郭建豪带出徒弟胡晓庆,姚印彬带出徒弟薛强、薛强带出徒弟王文博,像这样“有着十几年大盾构施工经验的老一代工匠+青年技术骨干+年轻技术员”的老中青“黄金组合”正在工匠工作室这片肥沃的土壤里悄无声息地接续成长。

    目前,70余人组成的专业团队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盘活了企业“潜伏”的创新源泉,也带动提升各项目创新“浓度”,未来创效潜能巨大。这也是该公司去年确立打造“世界一流大盾构企业”目标以来,在科技创新方面迈出的坚实一步。

基层工作室孵化“大工匠”
百余人冲锋在抗洪抢险前线
过“紧”日子当从一蔬一饭开始
集体生日欢乐多
全员答题促廉洁文化成风化人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有妙招
16对单身青年情定西子湖畔
雄安青年,爱在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