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0年08月04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准确识变谋共识

——贯彻落实年中工作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一

本报评论员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0年08月04日   1 版)

    本报评论员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说来唱去,变局中的世界,弱者眼中都是风险,强者眼中都是机会。阴阳昏晓,识之者如烛照苍茫,一双慧眼立意高远,察“好坏”,辨“明暗”,廓清“纷扰”,拥抱希望,鼎力前行。

    识变,是应对变局、实现应变求变的定盘星。

    7月31日,在第93个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国铁建召开2020年年中工作会议。“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经济下行的巨大挑战,看准外部环境、把好发展方向、实现稳定增长,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奋健在题为《变局和应对》的讲话中开宗明义、简明扼要。从识变——看准外部环境,到应变——把好发展方向,到求变——实现稳定增长,勾勒出从认识到方法,再到实践的清晰路线。

    形势在变,条件在变,市场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只有准确识变,方能寻求出科学应变之策、主动求变之道,中国铁建实现品质发展才具有共同的思想之基。

    识变,就要识准变的方向。陈奋健特别提到,国际局势在大国博弈中调整重塑,双循环发展正在形成;基建市场在新旧融合中变革激荡,新基建发展站上风口。陈述之间,外部环境“变”的方向跃然纸上。中国铁建的因应之策,自然是把握“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的主基调,寓“变”于战略优化中,把握“双循环”之投资拉动、消费和产业链升级等契机,发挥传统公路、铁路等基建优势,抢抓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建机遇,国际国内协同发力,促进“转产、转场、转商”在量变的积累中实现质变的飞跃。

    识变,就要识清变的方位。东西南北中,企业立身何处,优劣势何如,“拦路虎”何在,之于市场何能,都是把握方位的题中之义。从年度来看,发展任务越繁重,实现目标越艰难,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越多,越需要找准企业的定位,把握企业发展的方位,在应变中做好自己的事、守住基本盘,在求变中抓住新机会、寻求突破空间。从长远看,中国铁建有170多个工程公司,相当一部分需要解决突出特色、突显优势的问题,跳出经营群狼争食、生产火烧眉毛的窘境,化平庸为转型升级的优势。“哀兵”必胜,以变求胜,谁先突围,谁先在“五化”上抓出特色、让基础管理成为基础,谁就赢得先机。

    识变,就要统一变的共识。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但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又是对未知的恐惧。面对变化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过程,就是以已知探索未知、创新求新的过程。因此,需要摒弃保守,克服恐惧,力戒患得患失,同时需要描绘出“应变”“求变”的蓝图、愿景和远景,让希望在前路闪光。年中工作会议,既是推进发展、实现年度目标的再部署,也是因应外部环境变化思想的再动员。只有思想大解放基础上的共识,才能形成大发展需要的合力。一些单位的“三项制度”等改革“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一些单位转型升级如蝉鸣“知了”却不见脱壳升飞,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形成共识,阻力大于改革的合力。因此,识变应成于实效,应在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上下功夫,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识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应变求变措施放在突出位置,优先抓好落实。

核心市场优势凸显 新兴市场发展强劲
中国铁建承建广州规模最大安置房项目开工
“上半场”经营承揽跑出“加速度”
阿卡铁路送你回家过萨拉
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进入全线动车调试阶段(图)
聚力“四个市场” 全力“攻坚冲刺”
力克时艰 经营承揽逆势上扬
夯实基础管理 汇聚发展动能
准确识变谋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