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西安5月15日讯(记者邹径纬)一座长56.1米、重652吨的上跨高速公路废弃天桥被切割分离,自行式液压模块运输车像端豆腐一样,将它移出运走,整个过程不到3个小时。近日,类似场景在中铁十二局一公司开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场反复上演。
“把现在拆除的工序逆向,它还能够快速建起一座新的天桥。”与外行看热闹不同,现场负责人陈志预期,他们自主研发的SPMT模块智能移运技术和装备,凭借作业过程不爆破、无损毁、零污染的优势,将在未来城市改造建设中实现“一项成果带动一个产业”的目标。
以技术创新为钥,打开优质市场之门,是一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对比近10年公司科研经费、成果数量与任务承揽、完成产值、综合收益的走势图,5组数据“上抛物线”式的发展轨迹,几乎完全雷同,这也印证了该公司党政主管数年前提出的“技术创新与生产经营正相关”的论断。
“我们与其说是施工类企业,不如说是研发类企业,公司每年用于技术研发的费用占到净利润的30%以上。”一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张国红介绍,但凡是具有行业前瞻性,并能够解决现场问题,带来省时、省力、省钱变化的技术创新项目,他们都不遗余力“上马”。2015年至今,公司累计投入科研经费18.1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工艺、工法以及各类专利等核心技术253项,其中,13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际领先水平。
在一公司专长的铁路桥梁运架领域,经过智能化改造的架桥机、运梁车,已经基本实现了远程监控、无人驾驶。过去1个架梁管理团队至少需要25人,现在缩减为8人。除此之外,架桥机“瘦身”整体穿隧、空中旋转掉头以及运梁车空中立体化错车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让一公司架桥能力在行业内声名鹊起、任务连连。
一种适用于城市房建、地铁施工等领域的高硬度岩层基坑开挖方法,也在近期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公司徐州地铁项目部总工程师牛自强介绍,他们研发的成果,不借助爆破手段,专治最硬岩,实现了“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挣别人挣不到的钱”。
“技术创新要建立有偿服务机制,让市场给知识定价,让知识兑现金钱,只有这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张国红坦言,理顺了激励机制,一公司技术创新成果年产量从5年前10项,跨台阶式地攀升为现在的上百项。仅2019年,他们就发放科技创新兑现奖161万元,全年收获专利81项,为公司全年揽得192亿元施工任务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