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振宇
一川蕉林绿,十里荷花香。在广州市最南端的南沙区万顷沙镇,碧波蕉林下的中国铁建“智慧工地”格外引人注目。
2017年8月,中铁十九局广州地铁18号和22号线项目上场伊始,便着手“智慧工地”建设,一年多来,GPS视频控制、手机移动终端APP、安全教育VR技术、技术交底BIM技术、数控钢筋弯箍机等相继被运用。
“在‘智慧工地’建设中,我们对员工实行‘一卡通’管理。”指挥部党工委副书记崔吉顺介绍说,“可别小看这‘一卡通’,它涵盖了员工的身份、岗位工种、岗前培训、培训签到、上岗考勤、食堂消费等信息,实现了门禁、考勤、就餐、培训签到以及节水、用电、工资发放等信息的互通共享,简化了劳动用工管理。”
“这是盾构作业面,我们可以看到施工人数、盾构机运行状态和各类安全环境参数。”虽然离目的地还有20公里,但是通过手机和电脑,各种情况一目了然。五工区经理蒋应省介绍说:“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快速直观地掌握项目盾构状态,出现异常情况自动发出警告、预测风险,并将预测结果反馈给现场指导施工。我们只需在线‘问诊’,公司内部专家远程指导,现场照着去做,一般两个小时内就能解决盾构机出现的问题,推动传统盾构施工向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
记者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发现安全帽里有一个火柴盒大小的定位卡。蒋应省说:“抬头看您上方的摄像头,往前走20米,上方安装有人员定位卡的读卡器,再往前50米,是安全监控传感器。有了这些装备,隧道内的情况都能在手机上同步看到。”
项目投入30多万元建成VR安全体验室,对每名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我们定期组织工人进行安全教育,通过VR模拟工人从高空坠落、消防逃生等,让工人身临其境,受到深刻教育。”蒋应省说。
“钢筋是按型号、长度预先设定再加工的,使用数控钢筋弯箍机不仅保证了钢筋半成品尺寸的准确度,还节约了人工和材料成本。”在数控钢筋弯箍机前,一工区经理孙鹏介绍说,工区采用BIM建模与后期一些软件相结合,能弥补设计图纸不合理、专业冲突等缺陷。与此同时,他们还引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对基坑变化进行全面监测分析,有效弥补常用方法的不足。此外,该项目通过高支模变形监测系统和大体积混凝土无线测温系统,对高大模板沉降、支架变形和立杆轴力进行实时监测、超限预警、危险报警,确保项目安全和混凝土质量。
中铁十九局广州地铁18号和22号线项目努力践行“安全可视化、成本可控化、管理智能化、监测自动化”,为项目全面创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一版



语音读报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