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四局太原下穿火车站项目党支部书记 任宪和
在单位从事政工工作30多年,我经历了党建工作方式从传统走向现代、从闭塞走向开放、从孤立走向融合的历史变迁。
在没有手机等通信设备,“通知基本靠吼”的年代,公司机关发出的红头文件、单位门口的小黑板、书店购置的书籍,成了基层支部党员获取组织生活信息、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来源。
由于传真文件形式不够“正统”,且当时的传真纸多为曝光纸,字迹容易“见光消”,需要上传下达,公司党委组织部就通过红头文件形式下发通知,再逐一寄送到各基层党组织。
看似浪漫的“鸿雁传书”,实则非常低效。距离机关近一点的党组织收到通知要三五天,远一点的要一周多。
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组织委员要提前两天在单位门口的黑板上写通知,党员如果在工地值班,还得专门派人前往捎“口信”。
在没有多媒体的时代,各类党建书籍无疑是党员“补钙壮骨”的营养剂。开会时,一本书、一个本是党员的“标配”。虽然能够原汁原味传达学习,但也大多是照本宣科。
如今,党建信息化解决了传统工作方式难以解决的问题。通知实现网络一键送达,手机党建“微课堂”永不下课,宣传形式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基层党支部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党建工作,实现线下与线上、“面对面”与“键对键”相结合,使基层党建从现实世界扩展到网络空间,极大地拓展了党建工作覆盖面。
除了《党员誓词歌》大合唱、集体廉政承诺、党员突击队授旗仪式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我所在的项目党支部还通过“互联网+”开展“送学到工地、送文化到工地、送廉政到工地”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党建工作的内容与形式。
时代在进步,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党建工作正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相互促进、深度融合。作为党务工作者,我工作起来越来越便捷、越来越顺心、也越来越舒心。(高 晶整理)

上一版



语音读报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