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编校结合 守土有责

李默涵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14年11月27日   4 版)

□ 李默涵

    一份报纸的质量不仅决定了报纸的品牌,亦是报纸的生命所在。如果报纸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那么它的影响力也就成了海市蜃楼。在近期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文艺在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而报纸作为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正确导向的引领航标,优秀文艺作品的培育沃土,更要下大力气提高编校质量,把提升品质放在首位。尤其是报纸从业人员,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当好报纸生产的啄木鸟,对报纸的内容安全和文字质量严格把关,守好报纸质量体系的各道防线。

    质量体系防线的建立不仅仅依赖于专业校对人员,而是分布于报纸生产过程的各环节。稿件在编审环节,由记者、编辑把关,即编校合一;排版形成的大样,由校对人员把关。这样,大家各司其职,控制好每个环节,才能消灭差错,提高报纸质量。

    控制源头,记者先行。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记者作为稿件的生产者,对报道对象和报道内容最具话语权。如果记者由于主观原因没有仔细核查报道内容或因疏忽而出现差错,就会给报纸的生产带来一系列问题。若在接下来的工序中该问题仍未被发现,将对当期报纸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在写报道时,记者一定要遵循新闻规律,仔细推敲新闻的准确性、合法性,牢牢把好第一关,当好第一编,避免因某些措辞不当导致全篇稿件作废。此外,记者写完稿件后还应通读全文,对所写稿件负责,认真核对相关信息和所述事实的准确性,不把错误延续到后一环节,这也是对记者的最基本要求。记者只有对自己的作品满意了,得意了,上交的稿件才有可能成为佳作。如果问题百出,疏漏不断,连合格都达不到,又何谈吸引读者,何谈提升报纸的品质。

    过程把控,拾遗补阙。编辑校对自己所编辑的稿件实际是一个半自校的过程,因为他们时常带着欣赏的态度校稿,容易忽视字里行间的小差错。或者因为对稿件的相对熟悉而导致“熟能生错”,造成报纸版面出现错误。面对这些问题,编辑可以通过多次校对的方式,逐一解决上一遍校稿过程中的遗留问题。虽然这种方式既耗时又辛苦,却是提高编校质量最有效的方法。

    此外,编辑之间相互校稿,拾遗补阙,可以进一步控制编校质量,把好第二关。同一部门的编辑通过相互校对稿件,弥补各自的短板,实现优势互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重要报道,必须增加校稿次数,并指定未校过该稿的人员核校。这不仅是现代校对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稿件质量的内在需要。“三校一读”是我国传统的校对工作制度,其规定“作者和编辑的校对不能包含在三个校次中,同时,一般情况下一人不能包揽所有校次”。校对制度还要求“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集体交叉与责任校对相结合、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这三个方面”。这些都体现出编辑之间合作校稿的必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编校工作也一样,必须严格按照编校流程开展工作,防止因编校程序的混乱或未按程序操作导致报纸出版时出现错误。

    提高能力,守好防线。校对是报纸质量体系的最后防线,校对人员的工作态度、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报纸的质量。有些校对人员简单地认为校对就是单纯地对照稿件挑一下错别字,不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思想上不重视校对工作,殊不知正是这种草率、不负责任的态度影响了报纸的质量。

    在报纸的生产过程中,校对是付印前的最后一道环节,是一种文学性、学识性的创造性劳动,也是编辑工作的重要延续,它的作用是将各种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记者的来稿种类繁多,编辑在众多稿件中努力甄选出真正好的稿子,如果遇见能力高的校对,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一个专业素质低的校对则有可能毁掉一篇文章,甚至使编辑的努力前功尽弃。所以,具有“后编辑”之称的校对人员必须广泛涉猎各个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增强文化底蕴,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不断积累,成为“杂家”,并不断提升政治修养,完善人格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而对于企业报的校对人员,要想练就火眼金睛,除了不断学习、加强积累外,还要准确知晓企业的宣传重点,跟进各项重点工程的进展,掌握所处行业的相关知识,争当本行业的“专家”。只有这样,才能全神贯注地做好校对工作,发挥好工兵作用,发现并排除险情,保证报纸的质量,促进编校工作日益完善。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系统已经覆盖报纸生产的全过程。校对人员除了人工校对,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的辅助功能,熟练使用编校、排版软件,依靠计算机辅助校对,发挥信息化系统优势,消灭内容和文字上的差错,实现人机交叉互补,形成闭合的校对环节。校对环节的信息化、网络化过程,也是校对流程优化和再造的过程。校对人员要通过网络平台,积累智慧,共享知识,缩短校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校对质量。

    报纸生产无小事,无论记者、编辑还是校对人员,都要发现校对的美,重视校对的力量。要不厌其烦地推敲稿件,查找问题,敢怀疑、敢较真,咬定问题不放松,追根溯源,直至查清事实。报纸从业人员只有守好防线,严格把控各环节,消灭差错,提升报纸品质,才能用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报道赢得读者青睐,发挥报纸的影响力。

物资集团举办新闻报道骨干培训班
“光合作用”结硕果
7家单位共享新闻报道培训“宴”
培养全能型新闻人才
公公的“报喜”电话
编校结合 守土有责
我说先进人物的先进性
不宜宣传“带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