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福
今年8月25日,住建部出台了《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表明质量管理工作已经上升到立法的高度。
作为企业的生命线,产品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好的质量不仅是彰显企业品牌、展现企业实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证据,更是宣传企业美誉度的窗口工程。
当前,一些施工项目仍存在质量形势不容乐观、事故频发等现象,致使企业经济效益受损,品牌信誉降低。因此,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势在必行。笔者从10余年的质量管理经验出发,认为质量管理工作应坚持做到“六个结合”。
一是与克服质量通病相结合。质量通病指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频繁发生的各类质量问题,主要包括 “渗、漏、泛、堵、壳、裂、砂、锈”等,如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养护不到位,出现“龟裂”现象,如模板除锈不彻底,拆模后出现锈斑现象等等;有些甚至影响到工程本身的实体质量,如钢筋绑扎用扎丝外露,预应力封端效果差等等。有效杜绝质量通病的发生,将多年形成的惯性问题加以根治,直接影响到工程成品的外在质量。因此,质量管理工作的提升首先应从根治质量通病做起。
二是与公司整体创优规划相结合。创优规划就是在工程施工前,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完善的质量保证措施,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项操作流程,层层分解落实岗位责任,通过过硬的现场管理和良好的技术支撑,实现既定的工程目标。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应按照整体创优规划的总体安排,有重点地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对于附属工程和非结构性工程不应降低其使用寿命,对于结构性工程应保证其运营安全和耐久性,对于争创国优、部优的工程应强化措施,使其内实外美。就创优规划与质量管理而言,应守住质量管理底线,有针对性地强化具体创优规划项目的质量管理,实现各类相关资源的合理性匹配,总体上实现质量控制的均匀性。
三是与全面质量管理相结合。全面质量管理包含控制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是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其基本内涵是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等相关方受益而使组织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质量管理是抽象的,全面质量管理是具体的,唯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实现工程质量的长效可控。
四是与整治提高相结合。在项目实施阶段,业主、监理、社会监督部门会根据工程进展情况适时地开展质量问题专项整治活动,如路基隧道专项整治活动。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将上级单位组织开展的或项目自身组织的整治活动相结合,并将整治活动纳入质量管理全过程,使之成为质量管理的有力抓手。 五是与弘扬质量文化相结合。质量管理的底层是管理层对作业层的直接管理,更多的是“人为式”管理,属于质量管理的最低端。随着施工企业规模逐步壮大,建筑市场逐步规范,倡导以文化为载体的质量管理愈发显得重要,质量文化应运而生。质量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由企业管理层特别是主要领导倡导、职工普遍认同的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化的群体质量意识、质量价值观、质量方针、质量目标、采标原则、检测手段、检验方法、质量奖惩制度的总和。质量文化是质量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质量管理的顶层。因此,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注重优秀质量文化的引导和弘扬,使打造优秀质量意识成为一种文化和习惯。 六是与品牌创造相结合。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建筑市场中,如何获得一席之地,如何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质量管理作为企业品牌创造的最直接抓手和源头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质量管理是企业品牌创造的必要条件,品牌创造是对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质量管理上升到品牌创造的高度,上升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来抓,才能使企业品牌这张名片的“成色”不断增值。
(作者系十七局集团三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上一版



语音读报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