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宏斌 陈桂芳 通讯员李国卿 孙 婷
11月12日,江淮大地新地标——合肥南站高铁站房以雄壮的姿态横空问世,正式投入使用。这座华东地区排名第四的大型交通枢纽,集浓郁的徽派建筑风格与时尚的现代元素于一身,远远望去,高大端庄、简洁清新。
合肥南站设计风格上融入皖南建筑“四水归堂,五岳朝天”的寓意。其屋顶大开采光天窗,以四方雨水流入天井“四水归堂”的形式,象征四方旅客如潮水般汇聚到车站换乘;而屋顶向上翘起的封火墙与南北立面向内倾斜的板型柱则共同打造出“五岳朝天”的巍峨气势。站房外观铺设5.2万平方米幕墙,使合肥南站在简洁通透中洋溢着灵气与秀丽。
打造这一建筑杰作的,是中铁建设集团铁路工程总指挥部合肥南站项目部。回首过去的755个日日夜夜,合肥南站项目部78名员工经历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比拼的激烈鏖战。
周密组织
节点工期按期完成
2012年9月18日,中铁建设集团收到喜讯,中标了总建筑面积达9.9万平方米、投资额为22亿元的合肥南站工程。两天后,以王伟、张光庆为首的精英团队跑步进场,打响了安徽省一次性投资最大、单体面积最大工程的攻坚战。
作为特大型站房,合肥南站工程体量大、工期紧,平均每天需完成近300万元的投资额。当时由于东、西、北3个方向站前单位还在进行大面积施工,而仅存的南边拆迁未到位,被312国道拦腰截断,项目部实际工作面狭小,交叉作业多,协调任务艰巨。
“影响建设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事。”面对困难,项目负责人王伟毫不畏惧。项目部加强对外沟通协调,争取到站前单位的理解与支持,见缝插针组织施工;对内超前谋划,制定了30多道工序穿插作业、分部分块平行流水推进的施工方法,迅速进入紧张的施工状态。
桩基础施工是站房建设的首道工序,其建设速度直接关系到整个站房的施工进度。合肥南站的基础桩不仅密,而且深、粗,总根数达2401根,桩长60多米,管径1.2米。把这些桩连接起来,长度达10多万米,工作量非常大。
为此,项目部抓住现场道路、土质、排水等关键点,制定了周密的施工方案。他们与施工现场兄弟单位深入沟通,仅用3天就打通了两条贯穿南北的便道,确保了设备进场和桩土外运。他们开足马力,两班人员轮流作业,吃住在现场,昼夜监控20台旋挖钻机。钻孔、下笼、入管、浇筑,各道工序相连,人停机不停, 4台桩机一天最快成桩16根。有300根桩基受既有正线桥影响,无法使用旋挖钻机。项目部不等不靠,采用人海战术,用冲击钻组织作业。一时间,工地上灯火通明,机器轰鸣。高峰期,项目部每天出土达7000立方米。
“现在回想起当时,还惊叹人的潜力。”项目书记张光庆感叹道。桩基础施工期间,连下一个月的小雨,走在工地现场,不到5分钟靴子上就会粘上两三斤重的淤泥。然而,不畏艰难的项目部建设者仅用7个月就啃下桩基础施工这块“硬骨头”。
由于312国道的影响,南站房迟迟不能施工。接到南北站房同时投入使用的指令,项目部打破常规,采用“逆作法”,先将柱子一次性施工至顶,再组织2层承重板施工,在吊装钢屋架的同时进行先前甩下的3道板的浇筑。那时,常常有3层工作面同时施工。科学的组织,有效加快了施工进度。仅用一年时间,项目部就实现了3万多平方米南站房主体结构的封顶。
进度就是信誉。项目部缜密的计划、周详的安排、扎实的方案,使人员、材料、机械等资源高效运转,最终桩基、承台、主体结构、钢屋架等节点的工期目标顺利实现,甲方称赞他们是“能打硬仗的铁军”。
技术攻关
施工难题逐一突破
合肥南站技术复杂,安全隐患多,大体量混凝土施工、深基坑开挖、高大模板支撑、屋盖提升、预应力张拉、幕墙安装等专项施工像一只只“拦路虎”,考验着建设者的智慧与勇气。
合肥南站高架层梁板达6万多平方米,对于这样大面积混凝土施工,通常采用后浇带作业法。由于后浇带至少在相邻两块梁板浇筑完成28天后才能进行施工,并且还需进行28天的养护,严重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时间不等人。施工人员急中生智,创新使用“跳仓法”施工,即相邻仓间隔浇筑,待先浇筑的仓体混凝土经过较大变形、温度应力得以释放后,再浇筑两仓间的空仓。项目部将长370米、宽170米的高架层分为4个施工区域、31个仓段,分仓浇筑,平行作业,互不干扰,极大地提高了施工速度。一个月曾浇筑21块梁板、超过1.56万立方米混凝土,创下中铁建设集团30多年施工之最。
合肥南站钢屋架重达1万多吨,拼装后的单榀桁架高度为21.7米,最长跨度117米,最重达3290吨,最大投影面积24570平方米。面对这个大吨位、大跨度、大面积的超大型构件,项目部果断放弃传统的搭设满堂红脚手架的高空散装法,采用了柔性钢绞线与刚性立柱支承、提升器集群、计算机控制、液压同步提升的液压同步提升技术。项目部将整个屋面钢桁架分5次提升,于2013年11月8日将第一榀桁架顺利提升至顶。第二榀桁架则将提升速度由原来的每小时3米提高至每小时4米。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施工安全系数,而且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为保障合肥南站外幕墙晶莹透亮且富有层次,建设者在7600平方米的幕墙上添加一道道进深40厘米、宽20厘米的装饰扣条。这些扣条上不接顶、下不着地,凭空悬挂,很难施工。项目部经过几番试验,通过SAP软件,模拟分析不同自然条件下拉索的受力,最终敲定使用“刚性桁架与柔性索”相结合的施工工艺,完美实现了设计意图,提升了站房的通透感,达到了节能效果。这种施工工艺在国内尚无先例,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QC工法和实用型专利。
精益求精
工程质量获得赞誉
细节决定成败。“跳仓法”施工要求极为苛刻,特别是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得高于32摄氏度。而当时正值夏季,合肥地区又逢50年不遇的高温天气,施工现场的混凝土晒得烫脚,钢管手一碰就会燎个泡。办法总比困难多。项目部一方面在浇筑前对砂石骨料、钢筋、模板表面进行洒水降温,罐车的罐体和泵车的泵管也用棉毡包裹、洒水保湿;另一方面在拌制混凝土时添加冰屑,最终确保了混凝土结构质量。
屋面桁架整体提升对前期的焊接工艺也提出很高的要求。合肥南站屋面面积达7.8万平方米,单个构件最重的达到6.7吨。项目部采用“单杆双焊、双杆单焊,隔榀焊接,分榀错位合拢”焊接方法,在确保焊接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焊接过程中的应力变形。2013年10月15日,上海铁路局常务副局长王峰在检查完焊接工艺后赞道:“可参评金钢奖。”
合肥南站站房外围设有22000平方米的玻璃幕墙,其中面积为4200平方米的单向拉索幕墙的施工精度最难控制。拉索幕墙纵向最长25.2米,横向最大跨度42米,如此超长、大跨度的拉索幕墙国内罕见,确保拉索预应力保持一致是施工关键。为此,项目部分4次对竖向拉索进行渐次张拉,使用测力仪测试每根杆件受力程度,避免了玻璃幕墙因受力不均产生破裂。同时,为保证拉索玻璃幕墙的轻巧、通透,必须把直径16毫米的拉索内嵌于20毫米厚的玻璃衔接缝隙中。项目部通过在竖向拉索上增加支撑垫,减少竖向变形,保证了竖向拉索和玻璃幕墙安装丝毫不差。
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战,项目部获得广泛好评。上海铁路局领导称合肥南站施工平稳有序,是一个让人放心的工程。该工程还荣获标准化项目部称号和北京市建筑结构长城杯金质奖杯。
如今,开门迎客的合肥南站已成为安徽省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加快了合肥迈向区域联合发展同城时代的步伐,为合肥融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发展必将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上一版



语音读报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