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局集团隧道公司党委书记 刘冬生
就如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每个企业因自身所蕴涵的本质的差异而衍生出不尽相同的文化。中国铁建,发端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熔炉,脱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浪潮,变革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大时代,几度春秋征战,磨砺出了以铁道兵精神为核心的铁兵文化、团队文化、诚信文化、责任文化、创新文化、求实文化、科学文化、廉洁文化、俭朴文化。以“铁道兵精神”为文化底蕴延伸的“九种文化”,即是中国铁建有别于其他“中”字头建筑企业的、独特的、闪光的名片。
遍览中国铁建这面大旗,十八局集团隧道公司是其中既老又新的一缕丝。说它“老”,是因为隧道公司生在中国铁建,长在中国铁建,作为中国铁建大家庭的一员,隧道公司的骨子里始终渗透着“铁道兵精神”和中国铁建“九种文化”。说它“新”,是缘于同其他兄弟单位相比,一来隧道公司建制不过14年,二来隧道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至今只有30岁出头。14年来,隧道公司承揽任务近百项、总投资240多亿元,完成产值约180亿元,贯通隧道250多公里,架设桥梁约70公里,实现利润近2亿元。回过头看这些数字,隧道公司能发展到今天,最关键的是在铁建大旗下,在铁建文化的熏染下,每一个穿山越岭的隧道人,都如TBM那样只能向前、决不后退。是中国铁建的优秀文化,给隧道公司人、给隧道公司增添了新力。
文化其实就是一种自然的习惯。66年的风雨经历,“铁道兵精神”、铁建文化已经深深植入到中国铁建人的脑子里,融化在了中国铁建人的举手投足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孔凡成是十八局集团隧道公司的一名老兵。在公司编辑的《凡人凡语》里,入伍从业40年的老孔敞开心扉:“过去当兵时的一些好习惯还是要有的,比如坚韧的毅力,比如要弄清楚我们是干什么的。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主业都忘了,这个单位就散了,这个人也就废了。干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能稀里糊涂,稀里糊涂肯定干不好。这都与我们原来当兵有很大关系。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令行禁止,纪律严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变的……”凭着耳濡目染而养成的敬业奉献的习惯,在担任项目经理的12年里,老孔干过的近20个项目没有出现一个亏损;在立足锦屏拼搏奋战的10年间,老孔又率领团队先后中标14项工程,中标额从最初的1700多万元增加到20多亿元,为个人、为企业都树立了金字招牌。
2013年6月,隧道公司机关干部下基层体验交流时见到了中天山项目TBM技术部部长苗斌。这个2006年本科毕业的“80后”是个“铁二代”,参与了中国铁建第一台TBM的整修、进场、调试、掘进,在中天山一干就是7年,照他的话说:“是因为我们有必胜的信心、坚定的信念和团结的精神,我坚信,我们隧道公司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作为他的同事,李建武,这个集团公司技校毕业的“70后”,锻炼、成长、坚守在中天山项目,不仅走上了项目副经理的岗位,而且最近又被隧道公司和集团公司推荐申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整个隧道公司中天山项目,“70后”、“80后”占到参建员工人数的70%。
从这些老兵新人的身上,无处不见“铁道兵精神”的传承和铁建文化的基因。当然,单就文化、习惯说,有好坏优劣之分。无论人的成长还是团队建设和公司发展,都需要一个优秀的文化、一种良好的习惯、一股正气。设备没有可以买,资金没有可以借,人才没有可以挖,只有这个优秀的文化、这种良好的习惯、这股正气买不到、借不来、挖不走;也只有这个优秀的文化、这种良好的习惯、这股正气,才是干成事、创成业最坚实的保障。因此,只有弘扬“九种文化”主旋律,集聚干事创业正能量,才能唱响中国铁建“好声音”。
      
 上一版
      



语音读报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