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十四五”以来中国铁建培育新质生产力综述

王飞辉 肖永顺 石玉珠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10月17日   1 版)

    本报记者  王飞辉  通讯员  肖永顺  石玉珠

    新质生产力,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

    科技创新力,掌握产业变革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流浪地球》的科幻构想,到“深部地下空间开发”的两会提案;从全球最大竖井掘进机“梦想号”的轰鸣,到竹基复合材料撬动的千亿级绿色革命;从盾构机“心脏”主轴承的国产化突破,到沙漠砂重塑建筑生态的低碳实践……“十四五”期间,中国铁建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建筑行业特点,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一场由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产业跃迁,正在中国铁建的创新版图上澎湃展开。

    蓄力,“新质”产业蓝图铺展

    2019年,热门电影《流浪地球》编织了未来人类移居地下城的科幻构想。

    5年后,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提交了“加快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应用”提案。正如戴和根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们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向地球深部进军。”

    不久后,中国铁建地下空间产业技术研究院应势而生。中国铁建还牵头组建了“深部地下空间利用创新联合体”,加强原创技术研究和应用。在上海,中铁十五局建设者操纵全球最大竖井掘进机“梦想号”顺利完成向下52米掘进,开挖直径达23米,地上仅占地286平方米的车库,未来可停放304辆车,停放车数量提高10倍,以“方寸之地创无限可能”的智慧,探索了城市智慧停车新范式。中铁十一局全国首台初雨调蓄竖井掘进机已经始发,开挖深度将达44.6米,为全国雨洪治理提供实践经验。在内蒙古苏尼特左旗,铁一院成功中标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该项目将创新建立“人工地下硐室+高压密封”技术体系,突破地形地貌条件限制,迎战高压储气、密封防腐等世界级难题,向地球深部要“绿色能量”。

    当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一根翠竹也在撬动千亿级新材料市场,中铁十八局“竹”动作为,通过生物基材料创新和绿色工艺革命,开辟了“以竹代钢、以竹代塑”的全新产业赛道。他们新研制的竹基复合材料管道承压等级可达到10兆帕,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面积承受100公斤的压力,应用场景将拓展到石油、天然气、化工等领域,市场潜力巨大。今年7月14日,中国铁建竹基零碳科技示范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未来将成为国家级竹基建筑创新高地和中国铁建新材料产业基地,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生动注脚。

    新质生产力布局远不局限于此。“十四五”以来,中国铁建搭建“1+9+N”科技创新体系,先后成立中国铁建科研总院,绿色低碳、地下空间、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技术研究院,以“矩阵式”创新之势,构建了中国铁建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路线图”。

    2毫米气凝胶可等效替换35毫米保温砂浆、20毫米岩棉板——绿色低碳研究院历时4年,以“薄如蝉翼却超耐高温”的特性实现气凝胶关键技术突破。全球首台千米级竖井硬岩全断面掘进机“钢铁脊梁号”可应用于1000米以上深度井筒全断面掘进——高端装备研究院成功研制的“大国重器”,使我国在超深竖井掘进装备领域迈出跨越性一步。新能源研究院依托乌兰察布全球最大的地下人工硐室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进行模拟试验研究,成为能源基建向“绿色化”转型升级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在基层,“新质”产业发展“百家争鸣”。铁四院专注高速磁浮技术研究,设计完成了最高试验时速1500公里的高架高速真空管道交通试验线,建成了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创新型科研试验平台。昆仑集团投资的国内规模最大海水提溴项目已经落地,投入运营达产后将占据国内溴素产量的三成,有效改善我国溴素资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中铁二十局大力发展无人驾驶装载机、防渗堵漏材料、煤矸石综合利用等一批战新产业,多点开花,捷报频传。中铁十九局在电动矿卡领域的探索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试用,进入了工程化应用的新阶段。在太钢袁家村铁矿,通过电动矿卡混编作业等技术方案,为传统矿山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中铁十四局房桥公司孵化科技公司,打造多传感融合无人驾驶智能牵引车(IGV),集成路径规划、智能调度、自动驾驶、远程控制等十余项核心功能配置,已成功融入连云港港区生产运营体系,构筑起智慧物流新生态。

    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主轴承,是盾构机的“心脏”部件,其高超的制造工艺堪比在“米粒上雕花”,长期以来技术和产品完全依赖进口,是盾构机全产业链全面自主化的“最后一环

    “十四五”期间,铁建重工自主研制的8.61米主轴承顺利下线,并通过装机应用论证,一举击碎“卡脖子”枷锁,彻底攻克并自主掌握了盾构机主轴承全系列产品的设计、材料、制造、试验全过程关键核心技术,国产超大直径主轴承研制及产业化能力跻身世界领先水平,为盾构机装上了“中国芯”。

    铺开“十四五”以来中国铁建的科技创新画卷,每一笔都激荡着自立自强的豪情。从广袤原野到繁华都市,从生产车间到研发场所,从国内市场到世界舞台,中国铁建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澎湃向前,如滚滚春潮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在国内首条跨海高铁福厦高铁,由铁五院、中铁十一局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千吨级高铁架桥一体机“昆仑号”,以驭千吨之雄力,让万里江海畅通无阻;在朔黄铁路,世界首台铁路桥梁换运架一体机“太行号”4小时“天窗期”内完成了T梁的“换、运、架”全部作业,效率提升3倍,实现即换即通车;在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面对全长98.3公里、最大埋深2012米等难题,铁一院设计团队和中铁十八局等多家参建单位完成历史上首次从底部横穿秦岭隧洞,创造了TBM单机连续掘进世界第一等多项世界纪录;在卡塔尔世界杯主场馆卢塞尔体育场,铁建国际应用智能同步液压提升系统等先进科技,使超大型钢结构施工误差控制在3毫米之内,以“世界最高等级施工精度”惊艳全球。

    升级,传统领域焕新“智”变

    近年来,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近期,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建筑行业生产经营压力持续增大。

    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焕新“智”变,是建筑企业“活下去、活得好”的必由之路。

    走进中铁十四局房桥公司大直径盾构智能管片生产线,“大力娃”运载机器人、“千里眼”检测机器人、“火娃”焊接机器人等有序工作,优质的管片源源不断地生产。在中铁建设穗莞深城际前皇段施工现场,从模块化设计管线到标准化预制管材,从工业化作业组装到一体式安装施工,智能化装备和高效率作业让人眼前一亮,传统产业正经历脱胎换骨的蝶变。

    这仅是中国铁建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智造密集型”转变的一个缩影。

    “十四五”以来,中国铁建重新定义行业竞争力,通过科技赋能与产业创新,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场涵盖数字筑基、智能驱动、绿色赋能、标准引领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席卷而来。

    ——数智变革重构生态。目前,中国铁建贵阳算力中心建成投用,各单位信息系统“上云”升级,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建设全力推进,构建“2+4+7”灯塔工厂体系,中国铁建特色的灯塔工厂正在建设,数智化转型蹄疾步稳,未来可期。

    ——技术革新加快迭代。铁路设计,勘察是前哨。随着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建成,铁四院综合运用激光点云设备、机载和地面激光雷达、航空航天遥感测绘技术、大型3D实景数字模型制作技术、铁路快速测量车、无人机无人船等技术和设备实施勘察,1小时可从上千个方案中选出最优路线,1分钟即可完成100公里线路的三维设计方案,铁路勘察实现质的飞跃。

    ——发展动能优势叠加。在“六化转型”战略引领下,各基层单位也“各显身手”。在太原,中铁十二局以资金管控数字化转型为切入口,研发的首个由财务机器人组建的“数字员工办公室”,可实现业务处理效率提升10倍,数据处理准确率达100%,以“数字铁军”守护企业“钱袋子”。在上海,上海院研发的智能化“隧道综合量测机器人”,实现全自动调平、无感设站等12项关键技术难题的破冰,在确保测量指标的同时可降低75%的人工成本,目前已在多个项目隧道成功应用。在西安,中铁二十局与陕西高校联合研发的沙漠砂,较传统施工采用的河砂和机制砂,平均节约成本30%以上,绿色化效益明显,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乘势而上,蓄势竞发。从研究室的技术突破到施工一线的智能变革,从传统产业的涅槃重生到新兴赛道的加速布局,中国铁建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产业升级为墨,在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新坐标上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戴和根与新加坡陆交局高管团队举行会谈
中国铁建2项工程入选“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中国首个援外地质公园项目移交
冲刺四季度,打好全年收官战
车辆沉没瞬间 他砸开生命通道
世界最大直径竖井智慧车库正式投入运营
天津轨道交通Z4线一期工程北段启动空载试运行(图)
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