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云华 通讯员 叶章运
在合武高铁史河特大桥施工现场,施工人员轻扫二维码,所领材料的规格、数量、领用限额便瞬间清晰呈现于手机屏幕。这看似寻常的操作,背后是中国铁建将物资管理“表单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从钢筋水泥的毫厘计较到企业治理的全局优化,一场工程项目管理的深刻变革正全面铺开,推动中国铁建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前行。
2024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中国铁建紧扣“精干、精简、精细”工作要求,在全系统全面推行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强化“过程控制”为主线,突出“效益最大化”原则的项目精细化管理,激活企业发展动能。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系统工程项目收益率同比提升0.69个百分点,发展活力与内生动力得到实质性增强。
标准化筑基:筑牢管理根基贯穿全流程
中铁十一局渝万高铁万州响水梁场的工地上,“小立法”民主机制正发挥实效。他们以班组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创新推行“小立法”民主机制,由8个班组共商确定安全、质量等30项管理标准,每月对管理成效进行考核公示,通过“党员+班组”融合模式及“双向考核”机制,实现“三违”降低50%、工效提升20%,成功获评“标准化示范工点”。这正是中国铁建以标准化筑基的生动缩影。
“我们构建了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管理框架,让每一项管理动作都有章可循。”中国铁建负责人介绍,中国铁建专门出台了《中国铁建项目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倡导“一切成本皆可控、一切成本皆可降”,压实企业法人对项目的后台管控和项目部前台管理两层管理责任,明确“三个22”原则和四个阶段24个管理模块,并出台相关配套制度办法,形成“1+N”项目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实现项目经理管项目向法人管项目、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前台管理向后台管理、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四个转变”,做到“工程优质、效益优良、干部优秀”。
针对隧道混凝土超耗这一行业痛点,中铁十四局制定专项考评细则,构建统计、核算、考核、通报、督导全链条机制,推动喷射混凝土消耗率降低20.1%、二衬混凝土消耗率降低4.4%,精准堵住成本流失漏洞。
中国铁建大桥局结合自身桥梁施工专业化发展路径,按照“1+N”模式,编制及修订24项专项管理办法、6项精细化管理指导手册及标准,健全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将精细化理念贯穿到项目管理全过程。
为实现临时工程标准化,中铁十六局编制了项目驻地、拌和站、试验室等《临建工程标准化设计图集》,为实现快速上场、标准统一、模块化建设提供内部标准支撑,也为解决临时工程规模超标、成本超支等痛点提供抓手。
从中铁十八局西十高铁秦岭马白山隧道的全工序机械化智能化作业,到中铁十五局表格化清单化的上场策划模板,再到中国铁建要求的覆盖管理理念、成本控制等维度的“三个22”原则,有效促进了项目部层面、项目作业层的规范有序和精细管理。为狠抓标准化落地,中国铁建还出台了《项目精细化管理达标办法》,中国铁建正以标准化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
集约化赋能:整合全链资源释放协同效能
6月3日,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对标评估组调研中铁十一局成渝中线铁路1标项目,该项目作为中国铁建唯一代表迎接专家组现场调研并开展对标交流。专家组高度肯定中国铁建“1+1+3+N”供应链管理体系及“铁建云链”平台应用成效。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凭借智慧盾构模块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采购效率提升80%,推动采购预警监督穿透式管理等举措落地见效。
集约化的核心是法人层面统筹资源、集中管理。面对工程项目分布广、资源需求波动大的特点,中国铁建深化供应链管理提升行动,以集约化管理实现资源“聚变”,构筑韧性强大的供应链。所属各单位通过强化生产资源要素集约,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中铁十八局全面深化与中铁物资合作,与铁建商城共建的中国铁建首个智慧化项目分仓在天津投入运营,通过构建“线上+线下”供应体系,实现物资需求秒级响应、小时级送达。依托集采中心统一选商定价,省去传统询价环节,提升了履约效率,显著降低了采购成本。
为实现对劳务分包集约化管理,中铁十七局通过评选51家战略分包商,使劳务中标价较限价降低2.78%,并下发了全专业板块的《分包标准清单和分包限价》,分包限价整体较原来指导价平均降低6%。通过扎实开展后台集中招标,使劳务单价趋于合理。
中国铁建大桥局上线的“铁建云租”平台,融合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覆盖设备全链条管理,试运行期间便实现租赁成本下降超10%。
穿透式管理:全周期管控激活执行效能
“班前教育、隐患整改情况,打开‘掌中宝’就能实时看。”中铁十四局康渝高铁项目安全总监李鹏程登录安全穿透式智控平台,各工点安全动态一目了然。这个涵盖数据汇总、隐患排查等模块的智慧系统,正打通安全管理“最后一公里”。
今年4月上线的中铁建设数字生产平台,整合进度、财务等5大模块11项核心指标,实时抓取数据打破管理壁垒,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级次监管体系,目前已覆盖300多个项目,实现从“指挥中枢”到“神经末梢”的直达管理。
“穿透式管理彻底重塑了传统的决策指挥链条。”中国铁建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扁平化指挥体系形成的“三个穿透”,让总部指令精准直达一线,各环节全程可控。
精细化管理是实现企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构建不能腐机制的抓手。为确保精细化管理等深化改革“组合拳”落实落地,中国铁建还建立了大监督工作机制,将政治监督挺在前面,推动各类监督一体协同,强化巡审联动、纪审联合,扎实开展“四不两直”监督检查,督促做好问题整改,促进各级执行力和管理水平提升。
“下一步将纵深推进精细化管理,重点抓好‘两定额一定编’、建立完善供应商和分包商‘五优’名录及黑名单机制、供应链管理、穿透式监管四个关键环节,让降本增效走深走实。”中国铁建负责人的话语中,透露着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