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艳丽
暗房内,红光氤氲。显影液中的相纸微微颤动,渐渐浮现出历史的轮廓。与其说是影像,不如说是岁月深处传来的回声。电影《南京照相馆》将我们载回1937年那个凛冽的寒冬,在方寸照相馆内,见证小人物的怕与勇、退与进。
最打动我的,是影片对普通人转变过程的细腻刻画。没有英雄主义的渲染,只有平凡人在极端环境下的自然蜕变。老金从最初的恐惧躲避到最后的奋起反抗,这过程宛若钢铁历经淬炼,于无声处听惊雷。恰如相纸沉浸于药液,人的底色总得在磨难中才慢慢透出来。
这让我不禁想起铁道兵。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用钢钎和铁镐,在群山之间凿出史诗。在鸭绿江畔,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打不断、炸不烂”的运输线;在大兴安岭深处,他们穿越林海雪原,历时八年铸就嫩林铁路。还有“登高英雄”杨连第,在45米高的桥墩上实施百次爆破,以生命铺就通途。那些被硝烟熏黑的脸、被风霜刻皱的年轻容颜、那些永远留在铁轨旁的英魂,都在诉说着一种无需宣言的坚守。
而今,新时代的铁建青年正在续写这份坚守。作为中铁建设物资人,他们始终站在物资保障的第一线。从服务全球瞩目的标志性工程,到保障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项目;从参与“一带一路”的海外地标,到建设辐射全国的示范性基础设施……一项项“重量级”工程背后,都跃动着物资人默默奉献的身影。
海拔3600米的拉林铁路站房保供任务中,保供小组24小时待命。一侧是雪山耸立,一侧是雅鲁藏布大峡谷。他们顶住高原反应,无畏险阻,三日完成五座站房的全面勘察,提前打通物资通道。大雪封山、车辆滞留,他们沉着应对、各司其职,始终把“保供”二字放在首位。数月之间,跨越严寒与险峻,将优质服务送上雪域高原。
雄安新区“第一标”保供攻坚时期,保供人员每天清晨七点不到就守在工地,安排车辆、指挥卸货、协调发运。“一忙起来就错过饭点,工作到深夜一两点是常态。”项目竣工时,一个原本白净圆润的小伙子,瘦了十五斤,脸也因为长期驻守工地变得黝黑发亮。
他们每供应一批物资、每保障一个项目、每突破一个难关,都是在为这片土地编织更加坚韧的血脉网络。他们所守护的,不仅是物畅其流,更是一种精神的接续——从烽火年代到和平建设,从普通人的家国情怀到大时代的壮阔征程。这种精神,正如永不断链的供应链,在每一个急需物资的工地澎湃涌动。正如一条条隧道贯通南北,一座座桥梁飞架天堑,一座座站房拔地而起,物资人用坚实的供应保障,默默编织着祖国建设的血脉网络,让铁建人的精神在每一个工程现场熠熠生辉。
他们不常出现在新闻的聚光灯下,也少有镜头对准他们日夜兼程的身影,却始终以无声的坚守,成为这个时代真正的显影者——每一次精准的物资保供,每一份扎根一线的担当,都将这平凡的岗位化作显影的液池,让英雄的精神在新时代的相纸上持续浮现。
这光虽微,足以照亮前路;这纸虽薄,堪能承载山河。当他们奔走于雪域高原、坚守在深夜工地、穿梭于物资洪流之中,正是以平凡之躯,为时代显影。点滴付出,可汇江海;片刻坚守,亦成永恒。微光不灭,传承不息;山河万里,皆成经纬——于平凡处显影,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回答。
作者单位:中铁建设物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