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变革浪潮奔涌,转型时不我待。面对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度重塑和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交汇激荡,中国铁建唯有主动应变、向新而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方能在高质量发展中站稳潮头、赢得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中国铁建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为根本遵循,锚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以高端化开辟产业蓝海、智能化锻造创新内核、绿色化铺就生态底色、精细化推进降本增效、数字化提升管理效能、国际化书写全球篇章的“六化转型”,持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向着世界一流现代化企业新征程奋力冲刺。
转型没有休止符,奋斗永远在路上。本报特开设专栏,刊发转型一线的生动实践、创新突破和宝贵经验。希望中国铁建各单位继续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和韧劲,以改革破题,以创新开路,在“六化”转型中跑出加速度、干出新高度,为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蓝图贡献更有底气、更可持续的铁建力量!
本报记者 王 莹
时间,标注企业成长的刻度。实践,刻录转型升级的印记。
2024年以来,中国铁建以创新为引领,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应用,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去年工程项目收益率同比提高0.71个百分点;加快完善“1+9+N”科技创新体系,建立“青苗技术库”,用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向高科技、高智力、高附加值业务延伸;开辟新基建、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服务“五新赛道”,抢滩高端市场,截至2025年6月底,新兴产业在一年半时间里实现新签合同额323.675亿元。
活力奔涌的中国铁建,正以“战”图强,向新而行,向高攀登,迸发出新质生产力的生机和活力,塑造产业未来格局的关键变量正在悄然改变……
厚植新优势—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业务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突破转型升级瓶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对企业战略转型路径的认识,在全系统自上而下破冰突围中愈加坚定清晰。
重塑科技创新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突围,是中国铁建产业焕新下的“先手棋”。总部加强顶层设计,搭建“1+9+N”科技创新体系,成立科学技术研究总院以及7个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成立联合研发平台的同时,充分利用建设的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34个省部级和行业级创新平台、11个中国铁建工程实验室,激活“创新因子”。
在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中铁十四局和铁建重工联合研发的“甬舟号”盾构机,搭载高压仓可视化系统、超前地质预报、刀具磨损自动监测等新技术,配备VDMS“大脑”系统实时采集数据,并应用远程驾驶技术,有效确保掘进安全高效。在天津1号线、6号线二期等轨道交通运营项目,铁建交运打造集智慧调度、智慧车辆、智慧车站、智慧设备“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化综合运维平台,使整体运营效率提升20%……在央企产业焕新行动中,中国铁建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应用,完成21项行动任务,助推传统生产力向高科技、高智力、高附加值新质生产力转变。
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抢占新质生产力制高点。今年以来,中国铁建牵头承担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新型磁动力装置在大型工业装备中的应用验证研究,实现历史性突破;全面完成“央企攻坚工程”二期3项任务;形成地下空间原创技术策源地3项重大标志性成果;全球首台千米级竖井硬岩全断面掘进机“钢铁脊梁号”下线,实现深竖井掘进装备新跨越。
科技创新是向“新”提质的关键路径。企业从低效竞争中走出来,需要坚持高端化引领,以数智赋能,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业务延伸。
今年7月,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铁十一局“大盾构隧道智能建造管理”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首批40项中央企业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全面展示AI技术引领大盾构行业变革的创新实践。
日前,铁四院围绕“设计+”全产业链持续攻坚,首批十大人工智能(AI)应用场景全面覆盖智能设计、智能建造、智慧运维全生命周期,已成功完成研发。此项成果是设计院生产模式的革新探索,更为推动勘察设计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与智能驱动”转变积累了经验。
中国铁建基于其自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提供的国产化算力、硬件和推训平台,融合人工智能与盾构技术,集成智能辅助选型、智能施工组织、盾构智能诊断等八大功能模块,构建智能建造新范式,已成功应用于甬舟、成渝、深江铁路等20余个国家重点工程。
一系列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正夯实中国铁建主业根基,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揽获全国首个零碳竹基科技产业园、澳门轻轨东线北段、中蒙第二条跨境铁路、马来西亚吉隆坡曙光公寓等一批高附加值业务,推动传统产业持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蓄积新动能—由“新”而进,战新产业向高端市场深耕
在重塑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中国铁建清醒认识到,依托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加快培育战新产业,与传统产业互为支撑,才能为企业中长期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乘势而上,向“新”而行。中国铁建将战新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发布《中国铁建战新产业重点方向领域、细分赛道及责任单位清单(2024版)》,聚焦新基建、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服务“五新赛道”,细化为8大战新产业、24个重点方向领域和80个主要细分赛道。为进一步落实产业发展责任,中国铁建对每个赛道均明确若干主责牵头单位、协同配合单位和专业化团队,并制定赛道具体实施方案,到更多有鱼的地方撒网。
中国铁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向地球深部进军”号召,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市大型地下基础设施智能暗挖建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带动生产要素向深地空间集聚。
2024年8月7日,中国铁建地下空间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该院围绕城市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速突破精细探测、智能建造、先进装备、低碳运维等8大地下空间核心技术,开拓地下空间10大新型应用场景产业集群。依托中国铁建全产业链优势,铁四院地下空间设计团队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肖明清带领下,首次提出城市地下空间全生命周期技术,一站式解决设计建设运维问题。
立足深海、深地施工场景,中国铁建高端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3+N”大战新方向,研制18台新产品,开展70余项新技术研究。铁建重工探索地下空间利用等前瞻性施工装备研发技术,凭借自主研制最大直径(16.64米)盾构机“江海号”、最大直径敞开式掘进机“江汉新石器号”赋能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和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建设。中国铁建港航局研制的海洋工程大型起重装备—“铁建起重5000”和“铁建风电2000”两型目标船舶完成建造并投入工程应用。
“深地+新能源”加出更多新业态,中国铁建驶进“新蓝海”。铁建发展携手清华大学等高校,打造“深地空间+新型储能”核心技术方案,投资建设的内蒙古乌兰察布新型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是目前全球单机功率最大、总容量最大、储气规模最大的地下人工硐室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铁一院成功中标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创新采用人工地下硐室进行存储和释放电能,建成后年调峰能力达1.2亿千瓦时,有效缓解了地区电力供应和调峰压力。
新材料开辟新天地。中国铁建绿色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完成百吨级气凝胶中试生产线建设,保温涂料已在南京北站等项目推广应用;华南建设自主研发的盾尾密封油脂等3种新材料成为建筑企业竞相采购的“热销”单品;昆仑集团投资曹妃甸国内规模最大溴素生产项目,是中国铁建首个海洋经济类新材料战新项目,建成后年提溴3万吨,将有效改善我国溴素资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中国铁建电气化局成功研制出适应高寒、大风、潮湿等复杂环境的系列产品,其中,镀锡铜铬锆接触线则在兼顾强度与导电性上表现优异,有力支撑我国铁路绿色节能发展。
战新产业持续深耕,离不开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加持。资本控股聚焦围绕“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发展路径,规划设计战新基金落地方案,为中国铁建转型升级注入“金融活水”。
向“新”而行,向高攀登。今年以来,中国铁建抢滩高端市场,战新业务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中铁十八局、铁建发展、铁建南沙竞获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重点项目——广州南沙鱼窝头污水处理厂项目;中铁十四局中标芜湖GIL管廊长江隧道工程;中铁十五局承揽彭泽县智慧运输廊道EPC+O项目;铁四院收获福建漳浦海上风电EPC工程,实现海上风电设计“零的突破”;铁建发展和田“光伏+生物”治沙项目、周口生物质能源项目等成功落地。
塑造新形象—品牌引领,锚定世界一流现代化企业愿景目标
7月10日,在第二届兰花奖颁奖典礼上,中国土木尼日利亚公司员工白杨荣膺“友好使者奖”。她是中国土木在亚吉铁路运营过程中培养的尼日利亚首位女性火车司机,成为中国铁建“授人以渔”品牌理念的生动注脚。
铁建国际借助打造的“医疗建设+服务”特色品牌,揽获智利伊亚贝尔医院施工总承包项目,成为该公司在拉美市场承揽的第17个医疗建设服务项目。
凭借一项项海外重大工程和“小而美”的民生工程,中国铁建在世界建筑舞台充分展示中国铁建“负责任企业”的高端化品牌形象,擦亮中国铁建这块“金字招牌”,为企业坚定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打下良好基础。
瞄准“世界一流现代化企业”愿景目标,中国铁建在国内市场想要改变所属单位低端竞争、重复建设的现状,必须加快向高端市场布局,推动各单位实现差异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进阶升级刻不容缓。
中国铁建大桥局深入推进新时代“铁建大桥”品牌建设,构建“一核三维”经营战略,围绕“桥水、桥城、桥新”做文章,设立桥梁运维事业部、城市管网事业部、水利水电事业部,构建覆盖桥梁全生命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中铁十四局携手西南交通大学打造的盾构前沿技术研究院,建立起“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机制,聚焦盾构前沿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等领域,培育发展新优势,持续提升大盾构品牌价值。
中铁十八局打造“7+N”战新产业集群,扛牢竹基产业发展主责,编制《竹基品牌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推动竹基产品在我国20多个省市的城市综合管廊、灌区工程、高铁隧道高压风管等领域广泛应用,行业影响力持续放大。
中铁地产不断深化“美好家”服务品牌,根据产品定位、客户群体定位、客户需求,进一步深化为“三级六档”服务体系,满足差异化服务需求,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2025年位列百强物业企业第13名。
百花齐放春满园。在2025年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中,中国铁建携铁建重工、铁建装备、中铁十一局汉江重工、中铁二十局长安重工、中国土木等单位,集中展示中国铁建自主研发的智能高端装备及基建全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精彩亮相,引领带动品牌全面升级,奏响中国铁建品牌高质量发展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