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桂香
当纪念活动的礼炮声响彻北京天安门广场,在浙江宁波这片曾经被鲜血浸染的土地之上,另一场致敬历史的攻坚之战正紧张推进。
1940年,中国守军在宁波浴血奋战五天五夜,击退日军海陆空立体攻势,取得了抗战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抗战史上的首次大捷,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歌。作为浙东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攻克据点110余个。当前,中铁十四局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建设者们,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操纵着国之重器“甬舟号”,以建设交通强国的奋进姿态,全力掘进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
这条连接宁波与舟山的海底隧道全长16.18公里,不仅创下世界之最,更直面海域超长距离土岩复合地层高效掘进、超高水压带压进舱作业安全与超大直径盾构海底精准对接等世界级技术难题和挑战。
“我们的装备越来越先进,战士们英姿飒爽,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强大!”曾在部队服役12年的退伍军人朱亚洲,在施工一线观看完阅兵后感慨地说道。如今,他正参与该隧道的建设。从军营到工地,转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他那份深植于心、对家国土地的炽热爱意。
“每次走进隧道,我总会想起80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的先辈们。”该项目总工程师韩凤启说,“先辈们在更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取得胜利,这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
为国铸盾,矢志不渝。不久前,他们研发的国内首创饱和带压进仓作业技术、地中对接智能决策系统两项前沿技术顺利通过以钱七虎院士为首的专家组评审,但他们却丝毫不敢放松。“这只是迈出了海底攻坚的第一步。”在韩凤启的身后,直径14.57米的“钢铁巨龙”正在海底64米处,按照每天4至6米的速度推进,而这个速度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施工难度。
宁波侧软硬不均地层占比近七成,有24次地层交替变换,其中硬岩地层强度最高达191兆帕,相当于普通混凝土的6倍硬度。每一米的推进,都如同当年的阵地争夺战,寸寸艰难。项目党支部将党旗插在施工最前沿。“我们一直坚持把党建工作融入施工生产之中,多路径调动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在海底攻坚稳中有进。”项目书记刁目松介绍,自进场以来,党支部成立了党员突击队,立项10项科研课题,围绕超深工作井逆作法施工、隧道内小空间盾构机组装等难题,优化工法20余项,完成了6篇QC成果、5篇论文、3项专利,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小时候爷爷常对我说,曾经的苦,是为了今天的甜。现在我能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就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突击队中唯一的“00后”党员张子晗道出了许多年轻建设者的心声。施工现场,处处可见党员突击队队员奋战的身影。盾构机台车上的党员突击队队旗鲜艳夺目,穿越时空,与当年阵地上迎风飘扬的战旗遥相辉映。
在东海的波涛之下,隧道正在一环环向前延伸。它不仅连接着宁波与舟山的时空,更串联起历史的烽火与新时代的梦想。未来,当高铁呼啸穿过隧道登上舟山岛,乘客们或许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绵延不息的精神——那是抗战时期守军誓死卫国的铁骨,也是今天建设者们匠心筑梦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