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血脉里的烽火

张守敏 郭 晨 石德丽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8月29日   4 版)

    □ 张守敏  口述  郭  晨 石德丽  整理

    我叫张守敏,今年八十六岁。1968年,我站在威海市文登县高中学校的讲台上,成为一名光荣的历史课教师,1976年随军到青海西宁工作,1984年7月调入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1988年被原铁道部评为高级教师,如今是中铁二十局一名退休教师。

    岁月在我身上刻下年轮,但生命深处那簇不灭的火焰,却始终灼灼燃烧。它源自我的父亲王克和、伯父王克俭、叔叔王凯琦,他们用滚烫的热血,在烽火连天的年代,为我浇筑了生命的根基。

    1939年,胶东半岛的春天被硝烟染透。就在那个山河破碎的时节,我的父亲和他的两位兄弟义无反顾地并肩走进了文登县县大队八路军的行列,将家国大义扛在尚且年轻的肩头。

    父亲王克和牺牲时,我尚在襁褓,未满两岁。我没见过父亲,不知道他长什么模样。他年轻的身影,永远凝固在1941年10月海阳南修家那冰冷的山岗上。

    多年后,叔父含泪向我描绘那悲壮的一刻:身为班长的父亲,在弹尽援绝的最后关头,目睹朝夕相处的战友一个个倒下,阵地被敌人层层围困。深秋的风卷着硝烟,掠过枯草。父亲眼中没有绝望,只有决绝。他猛地摔烂了那支曾陪伴他出生入死的步枪,毅然拉响了腰间仅存的那颗手榴弹……一声轰然巨响,与扑上来的日寇同归于尽。那一年,他仅仅22岁。

    伯父王克俭亦未能幸免,次年将热血洒在了海阳黄村的土地上。唯有叔叔王凯琦,带着一身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硝烟里滚过,直至在长津湖的冰与火中淬炼出的累累伤痕,踏着无数牺牲战友未竟的道路,回到了祖国,为国家建设贡献了毕生。

    我的童年记忆,弥漫在胶东大地上紧张的气息里。锅里的面条刚滚开,一声“鬼子来了!”,便能瞬间撕裂宁静,全家人如惊弓之鸟,仓皇扑向山林深处。母亲是村里妇救会的组长,常常锁上门去开会,留下仅仅五岁的我抱着不到一岁的弟弟,蜷缩在屋子里。恐惧像无形的藤蔓缠绕着心房。

    有时母亲实在分身乏术,我便攥紧那杆小小的红缨枪,站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屏住呼吸“放哨”。夜色深沉,屋里只有纺车单调的“嗡嗡”声,我学着母亲的样子捻线,看她灵巧的双手将国槐花染过的粗布变成军装,看那厚实的针脚在千层布上纳出坚实的军鞋底。窗外,村中民兵和青妇队操练的呼喝声、假想的地雷爆破声隐隐传来。昏黄油灯下母亲疲惫而坚毅的侧影,与窗外那些跃动的身影,共同织就了我生命最初的底色。

    老解放区对知识的敬重,如同对光明的渴望一样炽热。家中再难,母亲也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供我上学。借书、一分一厘地攒钱买字典……最难忘的是无数个深夜,等母亲熟睡后,我悄悄点起那盏如豆的煤油灯,贪婪地汲取书页上的微光。火苗曾调皮地舔舐过我的发梢,留下焦煳的气味,也点燃了我心中的求知火种。四年级时,对那本《千题解》的渴望,让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偷”了家中宝贵的一块钱。那本泛黄的书册,从此成了我叩开世界大门的沉重钥匙。

    1953年,叔叔王凯琦从朝鲜战场浴血归来。他得知我成绩优异,一封封书信,带着战场硝烟散尽后的余温与沉甸甸的嘱托,跨越千山万水飞到我手中。那不仅仅是对侄女的关怀,更是对知识无言的敬仰。正是这份刻入骨髓的渴望,支撑着我在1961年9月,昂首踏入了山东大学历史系的殿堂,让祖辈的烽火硝烟,在我手中沉淀为历史的回响。

    家族的红色血脉,如同无形的罗盘,悄然指引着我人生的航向。成家立业时,我认准了那身承载着责任与使命的戎装。1966年,经表姐牵线,我与卫生队的军医田映海相识。他眼神里的清澈与坚定,让我看到了父辈的影子。两年后,我们结为伴侣,并肩守护着各自岗位上的信仰。

    而我毕生的挚爱,是那方三尺讲台。历史的风云变幻、语文的锦绣文章、地理的山川辽阔、政治的经纬脉络……知识的火种在我手中小心翼翼地传递、点燃。从家乡高中的青葱校园,到青海西宁第一机床厂子弟中学的高原风沙,再到洛阳五三七子弟中学、中铁十五局子弟中学的琅琅书声,粉笔灰无声地落满双肩,染白了鬓角,直到1994年,我才安然放下教鞭,心中满载桃李芬芳。

    如今,我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广州的商海浪潮中开拓进取,一个在青岛崂山公安分局的岗位上默默守护一方安宁。他们未曾亲历祖辈铁与血的烽火岁月,但那份为家国尽责的担当,那份融于血脉的忠诚与坚韧,早已随着无声的家风,悄然浸润了他们的筋骨,成为他们立身处世的脊梁。

    八十六载光阴,如长河奔涌。回望来路,父亲、伯父那年轻而决绝的身影,仿佛从未远去。他们用生命在我灵魂深处点燃的星火,穿越时空,从未熄灭。

    我未能亲见他们浴血的身姿,未能触摸他们年轻的脸庞,却用整整一生,步履不停地践行着他们为之献出一切的理想。在和平年代的课堂上,我精心播撒着知识的火种;在平凡岁月的坚守中,我无声守护着信仰的光芒。

    多少个寂静的夜晚,我多想对着苍穹低语,告诉长眠的英魂:看啊,父亲,伯父,你们未竟的事业,并未消散于硝烟。它已化作我手中紧握的粉笔,化作这方讲台上的谆谆教诲。它也必将由你们的孙辈,在这片你们深爱并为之流尽热血的土地上,以不同的方式,赓续不灭的荣光。

    这血脉里的烽火,生生不息,照亮前路……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局四公司

铮铮铁轨铺通途
剪纸(图)
血脉里的烽火
晨光(图)
书法(图)
见证一甲子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