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李秋义:铸就中国高铁轨道“硬核”实力

张启山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8月29日   3 版)

    图为李秋义(中)带领团队进行轨道观测。  张启山 摄

    本报记者  张启山

    铁四院副总工程师李秋义,国内知名轨道专家,长期奋战在高速铁路轨道工程建设和技术研发领域一线,成功攻克多项无缝线路和无砟轨道设计关键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

    2017年,李秋义作为主要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功破解复杂环境下高铁桥上无缝道岔技术这一世界难题。2023年,他作为第三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高铁轨道养修运维方面取得新突破。此外,李秋义还潜心轨道技术前沿课题及前瞻性技术攻关,参加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出版专著3部,参编行业标准8本,发表论文62篇,获得发明专利38项,有力推动了我国轨道专业技术的发展和自主创新。

    李秋义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成就奖、最美铁道科技工作者,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中国铁建“永远的铁道兵”十大楷模称号。

    冲锋一线逐梦高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2004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这是我国铁路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

    正是这一年,取得博士学位的李秋义为了将自己所学更好应用于工程实践,来到铁四院,从事高速铁路轨道工程设计与研究工作。

    世界上第一条修建在大面积湿陷黄土上的高等级铁路客运专线——郑西高铁,是李秋义作为轨道专业负责人承担的第一个项目。

    当时,国内轨道系统研究相对匮乏。为适应湿陷黄土上铺线的工程实际,应用于郑西高铁的CRTS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需要引进外国技术。但这一技术之前没有在无砟轨道中应用过,外方无法提供技术支持。

    重任落到了李秋义肩上。他迅速召集团队,在3个月的时间里夜以继日潜心研发。最终,他们提出了科学、可行的“道岔区无砟轨道”设计方案,为中国工程师赢得了尊重。

    郑西高铁铺通用时4年。过程中,李秋义带领团队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破解了无砟轨道计算理论、设计方法、接口设计、施工工艺等一系列难题,指导施工单位成功创造了单工作面日铺设无砟轨道500米的世界纪录。

    2009年,国内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此后,李秋义参与国内首条大规模采用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的郑徐高铁项目,并带领团队首创高速铁路Ⅲ型板式轨道全单元结构体系,成套装备克服了外方技术的不足,更加适应我国地理和气候环境,所采用的预制结构极大提升了轨道的耐久性。

    矢志创新勇敢突破

    在高速行驶的中国高铁列车上,竖立的硬币,可保持长时间不倒。这背后的奥秘,就是中国高速铁路轨道设计的持续突破和创新。

    过去火车运行时总伴随着“哐当哐当”车轮驶过钢轨接头的声音,为了让列车高速、平稳、安静运行,通常采用无缝线路技术,将钢轨全部焊接起来,但这面临热胀冷缩带来的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大跨度桥梁上铺轨,还需要适应桥梁本身的震颤和变形。

    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外的高铁建设实践都无法破解200米以上跨度高铁桥梁铺设无砟轨道的难题,要想在桥上实现道岔区无缝更是难上加难。

    面对这块硬骨头,李秋义决定迎难而上。他深知,随着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高铁线路必然会延伸到更多崇山峻岭、江河湖海,破解大跨度桥梁铺设无砟轨道和无缝线路的难题迫在眉睫。

    为进一步加大无砟轨道结构设计、无缝线路、桥上无缝道岔设计等方面的自主创新力度,李秋义组建起中国铁建第一轨道工程实验室,并开展了大量运营观测实验。从实验方案的选择到实验仪器的选购,从实验设备的布置到现场数据的采集,他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2009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问世。此后,在国内首条大规模采用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的郑徐高铁建设中,也没缺少李秋义带领团队忙前忙后却始终神采奕奕的身影。更重要的是,这套适应我国地理和气候环境的创新装备也如同不知疲倦的他一般,凭借极具耐久性的预制结构在漫长时光里为我国铁路安全持续奉献。

    在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表彰大会上,李秋义参与的《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我国铁路轨道工程研究领域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励项目。“目前,我国大跨度高铁桥梁铺设无砟轨道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李秋义自豪地说。

    近些年,从京港高铁昌赣段赣江特大桥到商合杭高铁裕溪河特大桥,再到湖杭铁路富春江特大桥,在李秋义及众多中国轨道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时速350公里高铁铺设无砟轨道桥梁的跨度不断取得突破。

    孜孜以求技术报国

    李秋义从小在东北长大,18岁那年去湖南上大学是他第一次出远门。火车一路向南,窗外绿意渐浓,李秋义的心情也越发激动。但等到放寒假回家时,坐火车却已是另一番滋味。

    那年,他没能买到火车坐票,从长沙一路站到北京,34个小时,再从北京到吉林老家,16个小时。算上中间休息的时间,回一趟家需要三四天。

    痛苦的返乡回忆,在李秋义心中埋下了“改变”的种子。在长沙铁道学院结束本科学业,他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他穷尽所学,先后主持完成了我国10余项、总长5000多公里高铁轨道设计,在轨道服役状态健康监测、大跨桥铺设无砟轨道、千米级大桥线形控制等方面技术不断创新突破,为我国高铁轨道技术领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收获和荣誉的背后,是艰苦的付出。为保证科研、设计成果能更好地贯彻实施,李秋义在施工过程中总是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向最基层的技术人员耐心解释设计图纸、设计意图和注意事项。

    每当列车驶过自己工作过的线路,坐在车厢内的李秋义都感觉窗外闪过的不只风景,还有自己和团队日夜奋战的画面。他说,这种时候内心总会升腾起一股满足感。这种感觉让他更加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李秋义:铸就中国高铁轨道“硬核”实力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要“虚实相济”
送“鲵”归家
警企联动 共筑使命(图)
让理论宣讲 直通掌子面
结对帮扶献爱心 同心守护伴成长
画好“大党建”工作同心圆
上门换新卡 “下楼”享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