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襄阳8月21日讯(通讯员卓梦凡)“针对潍宿铁路跨河跨路施工需求,我们自主研制模块化运梁车SHYL1000-40,可根据桥梁跨度、地形坡度实时调整运载单元数量与排列方式,实现‘一车多用’,单次运输效率提升约40%。”在潍宿铁路施工现场,中铁十一局汉江重工技术质量部负责人介绍道。
近年来,中铁十一局汉江重工以智能建造为重要抓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自主研发智能建造装备与数字化平台,显著提升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合武铁路项目,该公司研发的上承式智能悬灌式造桥机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控制,设备搭载高精度激光定位系统与力反馈传感器,将施工精度控制在±2毫米内,有效减少后期调平工作量,单孔施工成本降低18%。针对桥梁现浇施工周期长的痛点,该公司创新推出“登高号”空中造桥机,采用钢筋绑扎与混凝土浇筑同步作业模式,使单孔桥梁施工周期从12天缩短至8天,且减少高空作业人员60%,大幅提升了施工安全性。
除装备创新外,该公司同步推进运架装备数字化管理平台、智能工厂等数字化平台建设。自主研发的运架装备数字化管理平台已完成渝万高铁、沪昆高铁等3个项目的设备接入,覆盖运梁车、提梁机等重型装备,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工厂改造项目已部署49台设备更新,实现关键工序100%自动化,产品交付周期缩短35%。“过去设备故障响应需4小时,现在平台提前48小时预警潜在风险,停机时间减少75%。”该公司物资设备部负责人说道。
此外,该公司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襄阳隆中实验室合作研发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其抗拉强度较普通混凝土提升2倍,且生产过程零碳排放。同时,通过工业机器人集群应用,实现钢筋网片全自动生产,单班产能从200吨提升至500吨,人工成本降低15%。一系列创新成果不仅赢得中国中铁、中国交建等央企订单,更出口至泰国、新加坡等地区,擦亮了“中国智造”的金名片。
“当前,我们正全力推进先进级智能工厂建设,这是落实国家智能制造战略的重要举措。”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智能、绿色、高效’三大核心,构建覆盖桥梁全产业链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