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8月22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青藏铁路“格桑花”开

——探访世界海拔最高铁路“女子探伤班”

郭俊江 王贺达 李梓奕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8月22日   3 版)

    通讯员  郭俊江  王贺达  李梓奕

    “格(尔木)方无车,拉(萨)方无车,可以上道作业。”太阳下山,汽笛远去,夜幕降临,当喧嚣回归平静,当大山披上“暮色”,青藏铁路“女子探伤班”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在“日光之城”拉萨,钢轨探伤是一份“小众”的职业,大多数的“天窗”点都在傍晚至凌晨,有时狂风呼啸,有时暴雨突袭。

    在本是男性主导的探伤领域,加之身处高寒缺氧的作业环境,中铁十二局铁路养护公司“女子探伤班”却似雪域高原上一朵朵竞相怒放的“格桑花”,常年以匍匐的姿态丈量天路,守护旅客平安回家路,用坚守和热爱书写着新时代女性的奋斗华章。自青藏铁路通车以来,中铁十二局线路养护团队日夜守护着青藏铁路,创造了连续19年无责任事故的成绩。

    坐上“敞篷小火车”守护天路

    “天窗命令已下达,准予上道作业!”随着驻站联络员的指令传来,“女子探伤班”的年轻队员们迅速行动起来。

    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是“女子探伤班”进行探伤作业的“得力助手”,它可以像小火车般在轨道上快速行驶,并同时完成两股轨道的检测。

    女子探伤班班长傅玲介绍,使用单轨式钢轨探伤仪3公里需要两个小时,这台仪器只需要15分钟,大幅提升了作业效能,平日里,队员们亲切地称它为“敞篷小火车”。

    然而,这台重达150公斤“小火车”需在作业现场完成组装才能上道。高原稀薄的空气让每一次发力都格外沉重,在这里,人体血氧饱和度会比平原低10%,简单的抬举动作都相当于负重20斤,但这项工作对于姑娘们来说,早已成家常便饭。

    队员们两两一组,合力抬起“小火车”的前后桥、车架、主机、探轮、水桶等部件,直至仪器稳稳地落在钢轨上,发出沉闷的声响。随后,她们迅速俯身调整轮距,连接耦合剂水管,组装与线路连接动作一气呵成。

    指令下达后,队员们驾驶这台“小火车”沿轨道缓慢而匀速地行进。班长傅玲则在小火车上实时指导:“注意轨道接头处,放慢速度,让探轮充分接触轨面。”队员们默契配合,放慢速度,双手稳稳操控着探伤仪的操作杆,确保仪器底部的探轮紧密贴合钢轨表面且对中良好。

    高原夏日的阳光毫无遮挡地倾泻下来,强烈的紫外线灼烤着大地。姑娘们“小心翼翼”凝视着仪器屏幕上的波形变化。“每一次异常波形,都可能是钢轨裂纹或缺陷的预警,稍有疏忽便会危及天路运行安全。”傅玲说。

    随着“小火车”平稳前行,仪器发出低沉的嗡鸣声,耦合剂水流均匀喷洒在轨面上,形成一道透明的薄膜,帮助超声波精准探测内部缺陷。

    “左右股接头出波无异常。”23岁的郭燕在班里年纪最小,这个平日里大大咧咧的女孩,只要踏上线路,神情便瞬间专注起来。傅玲点头示意,随即提醒道:“保持匀速,前方是曲线段,注意底波显示”。

    姑娘们迅速响应,一人控制运行速度,一人监控数据。短短几公里的检测,仿佛一场与高温、缺氧的较量,她们以坚韧的意志守护着每一寸钢轨的完整。

    锤炼技能的“练兵场”

    在拉萨市经开区的一处实训基地,模拟轨道上整齐排列着与实际线路一致的钢轨、道岔和焊缝。这里既是女子探伤班日常演练的场所,也是平时工作生活的地方。

    “刚接触探伤仪时,需要人力推动走完全程,推个几百米胳膊就酸得抬不起来,现在再重的设备也能稳稳把控。”队员梁小艺指着一台略显陈旧的钢轨探伤仪说,这是她们在实训中用得最多的“老伙伴”,上面的每一处磨损,都记录着从生涩到熟练的成长。

    傅玲则在一旁演示着如何标定钢轨不同伤损调整设备参数:“高原上钢轨伤损病害复杂,我们就在这里反复试验校准仪器,练习设备操作、波形分析,提升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确保实际上线作业时零漏探、零误判。”

    在实训基地的角落,总能看到汤静独自琢磨仪器的身影。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一遍遍地更换焊缝仪器的探头、调试参数,“苦练技能,精准操作,为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耦合剂在掌心凝结成霜,她却浑然不觉,只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仿佛那每一道起伏里,都藏着让铁路更安全的密码,也藏着对孩子“妈妈在守护更多人回家的路”的无声承诺。

    “格桑花”的绽放与成长

    实训基地办公室的荣誉墙上,“中国铁建三八红旗集体”“中铁十二局先进女职工集体”等荣誉证书整齐排列,诉说着女子探伤班的成长与荣光。

    今年3月5日,“世界海拔最高铁路养护女子探伤班”在这里正式揭牌,这份荣誉成为她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白板上,队员们手绘的波形图谱和操作要点清晰可见,旁边是一排排整齐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设备调试参数、环境对检测的影响等细节,见证着这支队伍从2019年筹备组建时的摸索前行,到如今能精准捕捉钢轨细微缺陷的专业成长。

    “我们班组共有10位成员,包括藏族、汉族、回族、土族,是个名副其实的多民族团队。”傅玲笑着说,藏族姑娘扎西旺姆是拉萨本地人,她经常从家里带来新鲜的酥油茶分享给大家,回族姑娘赵睿虽然才23岁,下班后会为大家做一份青海味道的面片汤,不一会儿就被分食一空。

    夜间天窗遇到5级大风时,姑娘们会互相搀扶稳住仪器;白天,大家就聚在一起研究探伤数据,分享经验心得。正是这份团结与坚韧,让她们在“生命禁区”的高原铁路上,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执着,守护着铁路安全命脉。

    谈及坚守的意义,扎西旺姆望着远处的雪山:“这条铁路连接着西藏和内地,我们多一分仔细,列车就多一分安全。看到车窗里的灯光,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和扎西旺姆一样,队员们由最初的好奇到慢慢的摸索学习,再到现在真正热爱这份工作。这群绽放在雪域天路上的“格桑花”,正以奋斗之姿,书写着新时代女性的担当,也见证着西藏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编辑手记

    202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展现国资央企为西藏高质量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多家媒体,共同开展“视觉新国企·幸福宝‘藏’”主题活动。青藏铁路“女子探伤班”作为其中的一站,引起了广大媒体的高度关注,环球网通过两个小时进行直播,自媒体博主专程科普报道,作为修建青藏铁路十万筑路大军唯一留下来的队伍,探伤团队扎根高原,包括世界海拔最高火车站——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站,传承着“挑战极限 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默默守护着青藏铁路的运营安全。

青藏铁路“格桑花”开
“流动驿站”里不“移”的爱
中铁二十局2025年“匠心杯”铁路运输职业技能大赛(图)
“廉洁轨道”铺进 物业服务一线
铁建阳光 筑梦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