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强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中国铁建党委将为基层减负作为学习教育的重点工作和成果检验,通过精简文件、会议和各类检查等,有效为基层减负赋能,干部职工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干事创业中。但一些单位在执行和落实过程中“换汤不换药”,表面上看动作频频,实则仅仅是口号喊得震天响,基层干部仍然疲于应对。
落实过程中,有些单位玩起了减负的数字游戏。以往是上级部门重复开会,如今改成跨部门联合开会,看似会议次数锐减,实则会议时长大幅拉长,议题事无巨细,缺乏业务针对性。有的为了完成文件数量压减“硬指标”,将正式文件改头换面,用“白头”文件或群通知来替代,增加了工作的随意性。有的工作缺少计划统筹,追求“时效”,“紧急”通知频发,上午通知下午交,要求反复变卦,基层干部往往被迫凑数据编做法。
根除形式主义顽疾不在一朝一夕,若仅是做些表面文章,搞些花拳绣腿,看似减少了任务数量、精简了文件会议,实则基层干部背后沉重的“包袱”依旧,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无疑偏离了为基层减负的初衷。
究其根源,“换汤不换药”是形式主义惯性的延续,一些部门和单位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工作满足于表面文章,骨子里怕动真格、怕丢“痕迹”。同时,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问责机制,也让虚假减负有了可乘之机。当前,学习教育临近尾声,越是临近“收官”,越要审慎如初,要把这些“隐形变异”的形式主义揪出来、晒出来、改彻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基层减负要“干好有用的事,少做无用功”。想要破解“换汤不换药”,关键要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制度硬约束、监督硬杠杠,引导各部门、各单位摒弃“以文山会海衡量工作作为”的错误思想,把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一方面,要持续做好“减法”,细化精文简会制度要求,列明推进“合并开会”“多会合一”的频次、时长红线,“白头文件”、群通知也要纳入管控调度,压缩“组会制文”的变通空间。另一方面,要用好“加法”,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信息数据互通共享,持续完善职责清单和各类考核办法,明确基层权责边界,让基层干部腾出精力干好“有用功”。同时健全问责机制,将为基层减负纳入日常检查、巡察审计监督范畴,对虚假减负、数字减负的典型案例通报曝光,让搞形式者既丢“面子”又丢“位子”。
学习教育有期限,作风建设无穷期。唯有真正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查到底、一改到底,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剪断形式主义的“尾巴”,将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真事、创实绩上,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