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8月08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血火记忆铸丰碑

刘 巍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8月08日   4 版)

    □  刘  巍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翻开达州的抗战史料可见,达州不但是积极参与抗战的地区,更是四川乃至全国抗战贡献巨大、牺牲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如何让这份沉甸甸的记忆历久弥新,让英雄史诗在时代发展中永续传承?植根于这片英雄土地的中铁二十三局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设计院),以建筑为笔,以匠心为魂,成为新时代红色精神的“铸碑人”。

    从历史到使命,设计院与红色基因共鸣

    达州,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曾以巨大牺牲挺起民族抗战的脊梁。17万余达州男儿草鞋单衣出川抗日,在装备落后的劣势下,与日寇浴血奋战,5万余人战死沙场,占川军阵亡将士的20%,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篇章。当硝烟散尽,如何让凝固的历史焕发新生,让伟大的精神得以传承?这既是城市的课题,也是深深扎根于此的设计院自觉肩负的文化使命。

    以建筑为媒,勾勒红色记忆的现代载体

    设计院深知,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精神的容器、历史的载体。他们将达州滚烫的红色基因化作深沉的设计源泉,秉持“设计精益求精,服务至善至美”的理念,不断延伸红色作品序列,在巴渠大地上精心打造承载记忆、传递信念的红色地标。

    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是在开国上将张爱萍故居的根基上,设计院匠心独运,打造的一座2800平方米的纪念殿堂。创新采用“一馆三园一区”整体规划,巧妙融合园林景观与室内展陈。通过珍贵文物、史料与沉浸式场景复原,结合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生动再现“红军战斗在达州”“将星璀璨耀达州”的烽火岁月。该设计荣膺“中国民族建筑文化传承奖”“中国民族建筑文化创新奖”双项殊荣,成为缅怀历史、传承基因的重要平台。

    达州博物馆内的抗战展厅,是设计院精心构筑的历史长廊,以《辛亥风云》《星星之火》《苏区壮歌》《抗日烽火》《黎明前夜》等篇章,系统呈现了达州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展厅设计聚焦于将士浴血奋战与民众倾力支援的宏大叙事,通过场景复原等手法,让参观者深刻感知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巴人文化广场以“溯源巴人精神、对话古今文明”为设计内核,将千年巴人文化基因融入现代城市肌理。展厅里象征不屈精神的书画作品与宏伟浮雕墙交相辉映,无声诉说着达州人民自古以来的坚韧与抗争,巧妙地将远古巴风与近代抗战精神在空间上形成历史回响。

    匠心铸魂,让凝固的历史开口说话

    “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景观,更是历史的容器。”一位设计院资深设计师如此感慨道。当少先队员在肃穆的纪念碑前献花,当年轻人在沉浸式展厅中触摸历史,伟大的抗战精神和红色基因便在这些由匠心浇筑的崭新载体中得以重生与延续。

    从浴血捐躯的先烈,到以匠心铸魂的设计者,达州的红色血脉在新时代以建筑的形式生生不息。中铁二十三局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专业与情怀,将这座城市“贡献巨大、牺牲至烈”的抗战精神,深深镌刻于钢筋水泥之中。当阳光洒落“人民烈士纪念碑”—这座与云南腾冲国殇墓园齐名、抗战大后方仅存的两座抗战精神丰碑之上,那些凝固在建筑中的历史呐喊,便通过设计院的匠心之作,在巴渠大地上持续回响。这,正是“共和国长子”对这片英雄土地最深沉的致敬与永恒的守护。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三局建筑设计研究院

血火记忆铸丰碑
铁兵抗战铺通途 钢轨功勋奏凯歌(书法)
抗战胜利载史册 建军百年铸雄师(书法)
《铁血抗战·胜利冲锋》(剪纸)
《铁血筑和平》(剪纸)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剪纸)
梨子走上了“幸福路”
在钢轨与心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