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8月01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丰碑屹立加格达奇

袁 鹏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8月01日   4 版)

    因为加格达奇站升级改造项目的中标,我借机深入了解了61年前铁道兵修建嫩林铁路这段历史。很庆幸,能把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加格达奇,初次念还有些拗口的地名,在鄂伦春语里意思是“有樟子松的地方”。它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山脉东南坡。从空中俯瞰,映入眼帘的是被皑皑白雪覆盖和大片森林包裹的城市,“寒冷”无疑是它给人的第一印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于1955年和1958年两次试图开发大兴安岭,由于极度严寒,都先后下马。1964年,铁道兵第三、六、九师共8万官兵挥师东北,冒着零下四五十摄氏度的严寒,跨冰河、踩塔头、扒雪路、穿密林。

    老照片里,铁道兵肩扛帐篷物资在雪地中前行,这些以苦为乐的画面何曾相识,在通往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在抢建黎湛铁路、鹰厦铁路的崇山峻岭间,与铁道兵“哪里有需要就派到哪里去支援,哪里有困难就调到哪里去战斗”好作风一脉相承。最终,英勇的铁道兵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不仅在大兴安岭“站住了脚”,还生下了根。没有菜吃,就挖野菜,蘸盐水;没有水喝,就砸碎冰块,融冰成水;没有道路,就用斧头在原始森林里砍出一条条道来。

    在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里有这样一组镜头,大半夜,帐篷外是齐腰深的大雪,战士却在户外跑步,黑白影像间,战士嘴里呵出的白气格外醒目。原来大兴安岭冰冻期长达8个月,最低气温零下57摄氏度,一开始战士们在帐篷中央放一个空汽油桶当炉子,用这种方式取暖,往往是前胸温暖后背凉,半夜被冻得实在睡不着,就只好到雪地里跑步取暖。早晨醒来,毛皮鞋经常被结结实实地冻在地上,需要两人合力,才能拔出来。为了攻克帐篷里寒冷的问题,他们因地制宜发明了“地火龙”。

    铁道兵的智慧也在这极端环境下得以充分展现。呼玛河大桥是嫩林铁路的咽喉工程,战士们创造性地发明了“冻结法”技术,以冻治冻浇筑桥基,用铁锤加钢钎逐层剥冰,同时在上游开出引风道,下游架起挡风墙,把寒风引进基坑,降温促冻,便于基坑开挖。为防止混凝土冻结,保证工程质量,他们又创新用铁板炒、开水烫等方法,硬是把六十万方砂石的温度,从零下四五十摄氏度加温到零上三十多摄氏度,相关技术不仅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也为后来青藏铁路冻土施工提供了技术准备和宝贵经验。

    “豆腐冻得像石块,猪肉冻得像铁块”“开门用脚踹,喝水用麻袋,五黄六月吃干菜”“大兴安岭三件宝,蚊子牛虻加小咬,夏天也是三班倒”……透过当年铁道兵编的顺口溜,我从未如此强烈地被铁道兵精神所震撼,就是这样一群平均年龄和我相当的人,喊出了劳动光荣,艰苦光荣,当铁道兵光荣的“三荣”口号,甘愿把青春、热血奉献给国家。

    加格达奇北山公园内,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巍峨耸立,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城市。两根平行铁轨宽1.3米,高20米,中间由铁道兵兵徽连接,象征着铁道兵志在四方,为国架桥铺路以及在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20年。

    纪念碑上的一串串数字镌刻下铁道兵的光辉业绩:到1983年底共修建铁路792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座。距离纪念碑不远处,是肃穆的烈士陵园,那里安葬着大兴安岭开发建设以来不同时期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

    丰碑无言,林海作证。铁道兵战士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生命,融化了这块人迹罕至的冻土禁地,打破了大兴安岭冬季不能施工、半年施工半年停的论断,硬是把钢铁的轨道铺进了千年沉寂的林海雪原,更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融注在祖国的最北端。

    作者单位:中铁建设

丰碑屹立加格达奇
最后一课
风火山之巅
时光里的钢铁脊梁时光里的钢铁脊梁
行囊里的蜜桃行囊里的蜜桃
西藏玛旁雍措湖旁的藏羚羊
剪纸
书法
书法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