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破茧”赋能立标杆

朱敏燕 何 杰 邓昆伦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7月18日   4 版)

    □ 朱敏燕  何  杰  邓昆伦

    浙江嘉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一条纵贯南北的钢铁长龙——通苏嘉甬高铁正在蜿蜒伸展。

    在通苏嘉甬高铁7标项目,从经验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变革正在从蓝图落地为现实,主导这场“破茧蝶变”的是中铁十六局三公司副总经理、项目负责人晁军。

    “项目战线长、工期短,按老办法肯定行不通,必须聚焦关键环节快组织!”2024年9月,晁军带领团队跑步进场后,白天踏勘现场,夜间优化方案。

    在项目前期临建布局中,他统筹规划临建工程布局,结合工程进度将拌和站设计为“桥梁下部施工+梁场预制”双阶段模式,实现“一站两用”:前期供应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后期调整为梁场专用拌和站,既缩短了下部结构施工时混凝土的运距,又减少了临时用地,大幅降低运输成本和土地租用成本。

    “项目精细化管理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一切成本皆可降、一切成本皆可控’的实践。”晁军对重点工程和重要环节的施工方案进行重点优化策划,“施工方案是优化控制成本、提质增效的最大源泉和捷径。”

    嘉兴特大桥C2段连续梁拱桥上跨上官塘Ⅶ级航道,原设计需搭建90米高的竖塔,两侧埋设600余吨的锚锭块,施工安全风险极高。晁军牵头技术团队通过BIM模拟验证受力、反复研究方案,提出“大节段桥面拼装后整体抬升”的施工方案。按此方案,提升塔架拼装高度仅20米,安全风险相对较低,且整体提升过程中,拱架通过千斤顶匀速提升至合龙部位,受力均匀、整体稳定,可精准控制误差,确保工程质量。“方案优化后,不仅降低了技术难度和安全风险、减少了设备投入,还缩短了工期,同时降低了施工成本。”晁军说道。

    “项目成败与否,物资管控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晁军对物资管控有着深刻认识,也有自己的“方法论”。

    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晁军充分发挥中国铁建供应链管理的协同创效优势,拓展厂家直供渠道,与水泥供应厂家直接协商,通过“集采直供”降低了采购价。在砂石料计量中,推行“配合比反算法”,即根据混凝土方量和配合比来计算原材料使用量,从源头规避了“缺斤短两”的现象,堵住了人为计量漏洞。

    项目对模板等周转性材料需求量大,晁军按照先方案优化、再内部调剂、后租赁购买的“三步走”策略,先通过增加通用节的方式,提高模板通用性,再依托“铁建云链”循环物资平台内部调剂,然后与相邻标段共同采购、共享共用墩身模板……多管齐下减少了模板的购买数量。

    走进通苏嘉甬高铁7标项目数智管控中心,大屏上实时跳动着施工数据:桩基充盈系数、混凝土超耗率、劳务人员定位……这是晁军主导建立的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智管控平台”,通过BIM数智施工管理平台,能够更加系统、直观、实时了解项目信息和动态数据,实时掌握现场施工动态,实现了全流程的提质增效。

    在安全管控方面,晁军带领团队研发了“焊智宝”小程序,通过人脸识别锁定电焊设备操作权限,大幅降低了安全风险。他们还通过电子幕墙形成施工区域三维电子安全屏障,实现精准管控,为施工区域提供安全保障。

    “只要用心用力全面落实项目精细化管理,我们就能牢牢守住‘安全、质量、工期、效益、环保、信誉’六条底线。”晁军带领项目团队推动精细化管理走深走实,持续深耕在长三角这片充满活力与机遇的热土上。

    作者单位:中铁十六局三公司

我的铁路情缘
六米深坑中的生命托举
走好人生每一步(剪纸)
当夜校课堂遇见星光工地
出淤泥而不染(国画)
“破茧”赋能立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