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佳琦
6月的重庆,暑气像被拧开的汽水瓶盖,咕嘟咕嘟地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蒸腾而上。每当急促的暴雨砸在老街的青石板上,不过半天就会被毒辣的太阳烤成白雾——这种 “上蒸下煮”的气候,让“降火”成了重庆东站建设者们刻在骨子里的命题。
“来二两小面,加蛋不加麻。”晌午时分,南坪一家板凳面馆里,李明康熟练地向老板点单。作为重庆东站的机电负责人,这个四川汉子已在山城深耕了900多个日夜。闷热和骤雨,连同香辣的小面,都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项目的同事将高低板凳拼成餐桌,几人就这样围坐在一起。“下午再去现场转转,最后冲刺了,可别掉链子。”李明康一边拌着面一边说。“月底就要通车了,关键设备进入调试期,得打起十二分精神。”众人纷纷点头,和李明康一样,他们大多从川渝各地汇聚于此,因为投身重庆东站建设,与家人聚少离多。大家都盼望着这座西部地区最大高铁枢纽站能早日投用,也是盼着回家能再快些。
他们参建的重庆东站坐落在重庆市南岸茶园片区,123万平方米的规模,15台29线的站场,上下8层整合了站房、轨道交通、公交枢纽等交通枢纽的“站城一体”格局,让它宛如一座浓缩的8D魔幻山城。如今,这座重庆市“米”字型高铁网的关键节点开通在即,李明康和他的团队正在加紧设备的联调联试工作,确保这座车站能平稳运行。
“我先去‘山茶花’那儿看看”,李明康吸溜了一口面,“周围座椅都装上了,风口角度得再盯紧点,不能直愣愣地吹着人。”
“山茶花”是他们对候车大厅山茶花造型一体化集成岛式空调的代称。起初拿到立柱型集成岛式空调设计图纸时,李明康和他的团队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西南地区头一次用的新设备,总得有点重庆特色吧?”几番琢磨,李明康拉着设计院、厂家、装饰专业人员反复推敲,前后改了三版样式,最终决定将重庆市市花融入造型设计。盛开的“花瓣”上,嵌着球形风口,可360度环流或180度侧流送风,在直径40米内形成空气湖。球形风口内还安装了温感执行器,能自动感测气流温度,适时调整风口的风向,让下方休息的旅客温感舒适,但不受冷风直吹侵扰。这样的设计,使“山茶花”比传统空调机组温度损耗量降低了20%以上。
“能源站机房的彩色外壳都装上了,我下午去盯下设备状态。”团队的技术负责人蒋明旻说。能源站位于站房外东北角,是站房设备的动力源。重庆东站为了给旅客提供最佳的“零换乘”体验,将传统设置在地下的机房和配电站移到了站外。作为全站的耗能大户,这里集中了重庆东站的冷水机组、热水机组,连通了如同建筑神经脉络的10个专业管线,打造了4500平方米全国在建铁路站房最大能源站。
提到能源站,水暖技术员冉从跃不禁感慨,“等交付了就踏实了!年初装能源站机房那会儿,可真是和打仗一样。”今年年初节后刚复工,项目机电团队就接到了业主的紧急通知,要求配合站房完成静态验收,在20天内完成能源站安装工作。
蒋明旻放下筷子,“那可不,通知刚下来的时候,咱们冷水机组才到货,管道都还没影儿呢。”按照正常的施工进度,能源站需要2个月才能完成安装。但任务就是命令,李明康和蒋明旻倒排工期,迅速制定了施工计划。他们联系了公司的智慧机电产业研发中心,运用自主研发的“预制化+装配式”技术,将近2000米的管道部件场外加工,再运至现场组装。现场的施工队被分为8组,分别负责管道搬运、拼装点焊和满焊。“多亏用了咱们的焊接机器人。”蒋明旻擦了擦额头被小面辣出的汗,“那效率比老师傅快了3倍,最后咱们18天就干完了60天的活。”
回忆完能源站机房的大干时光,李明康补充道,“能源管控平台那也要盯紧,站房设备的运行数据、调控指令都指着它呢。”这座位于能源站内的空调节能控制平台是站房的“智慧大脑”,接入了西南地区最大铁路站房冷热源群控系统。它如同一位敏锐的指挥官,实时“感知”着站内的人流量、空气湿度与二氧化碳浓度,自主切换着过渡季通风、全新风、小新风三种模式,无声地为旅客提供舒适的候车空间。
小会已经结束,小面也已见碗底,李明康和同事们纷纷起身。“等通车了,就能从咱自己建的车站坐高铁回家,吃上热乎的抄手喽。”笑声在湿热的风里漾开。他们铺设的不仅是重庆东站的“神经脉络”,更是连接成渝双城都市圈的快速通道。当高铁从重庆东站驶出,巴山蜀水不再遥远,这里连着他们的家。
作者单位:中铁建设机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