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7月11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中铁二十局长安重工公司

走向“智”造的四次变革

张 文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7月11日   2 版)

    通讯员  张  文

    2018年,面对行业内无人涉足的大型工程机械电动化领域,中铁二十局所属的中铁长安重工公司超前谋划新能源装备研制,擘画“电能替代油能”战略蓝图,克服行业空白、技术瓶颈、人才短缺等困境,成功打造6大类、16款新能源装备矩阵,2款无人驾驶设备,累计减排30余万吨二氧化碳,填补多项国内高端装备技术空白,先后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品牌走向全球的生动例证。

    锁定绿色主旋律

    中铁长安重工品牌的第一印记是“绿色低碳”,坚持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为传统燃油装备更换动力,将可持续理念涵盖制造、使用、售后等全流程。

    低碳设定“零排放”。引入AGV“智能搬运机器人”革新车间物流方式,实施全流程低碳化管控,运用动态路径规划算法与智能调度系统,让生产能耗较传统模式锐减30%以上。在试用场景中,全天候轮班观测如同“鹰眼”,精准分析设备运转数据,配套“4S”技术服务,构建新能源“钻、挖、装、运”装备协同作业链,向着二氧化碳“零排放”目标坚定前行。

    循环利用“减污染”。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构建电池“从生到息”智能管理系统,动态监测电池充放电循环次数、温升曲线、性能变化等数据,如同“健康管家”对电池进行智能健康诊断。同时,建立电池“出生-服役-退役”数字护照,实现精准健康管理、优化使用策略与回收利用,目标将动力电池综合使用寿命延长至10年以上,既降低了设备全周期成本,又减少了资源消耗与碳排放。

    集约管理“高精度”。构建“全价值链精细化管理体系”,通过ERP、MES、物联网等系统,打通质量数据链,实现从研发到售后全流程精准监控。通过核心部位集中设计、生产制造集中交底、资源要素集中配置,应用自动装配机械手等先进工具,提升自适应柔性生产线效能,产品切换如“行云流水”,成本“应声而落”,使年产能提升一倍以上。

    坚持质量主基调

    中铁长安重工品牌的重要特征是“卓越质量”,百余项改革措施层层推进,从目标定位到战略规划,从制度流程到考核体系,从装备制造到测试应用,每一个环节都精耕细作,每一道工序都精雕细琢,用诚信铸造质量,用质量印证诚信。

    让耐用成为客户选择的标准。采用高安全磷酸铁锂电芯,搭配超高强度“盔甲”箱体,确保电池在恶劣工况下的抗冲击性和稳定性。采购动力电池支持模块化组合,赋予电池“百变之身”,灵活适配多元场景,兼顾续航时间与使用寿命。电池系统通过严苛的高原、高寒、高温“三高”测试,保障全场景耐用性。三电系统采用高防护等级,防尘防水,适应矿山、港口等粉尘潮湿环境。

    让稳定成为装备安全的保证。在电池包中集成“液冷+加热”系统,通过电池管理系统实时“把脉”每个电芯的温度、电压及电流,当温度异常升高时,可自动触发液冷循环;在低温环境下,则启动加热模块,避免锂离子活性下降导致的“掉电”现象。同时,定制瓦电闭锁、弥散式供氧、热失控预警等“安全卫士”防护系统,确保设备使用场景稳定性。

    让高效成为市场竞争的优势。提供挖掘机、装载机统型电池换电方案,如同“能量快充站”,可提升施工效率60%,支持矿山、隧道等高强度作业场景连续“出勤”。运用智能温控管理,动态调节电池工作温度,提升能效15%。推出电动宽体自卸车增程混动车型,采用无级变速技术,在电池低电量时自动切换供电,保障无中断作业。

    推进数智主任务

    中铁长安重工品牌的进阶路径是“数智赋能”,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不断推动产品的数智化改进升级。

    植入数字化。搭载北斗监控平台,实时采集设备经纬度、海拔、工况、能耗等数据,定位精度达米级。通过5G网络回传至“长安重工云平台”,实现全球设备位置可视化监控。通过电脑端查看设备历史运动路径、停留时长及作业热点区域,为施工调度亮起“绿色灯塔”。通过大数据分析构建“远程监测+全场景动态运营模型”,实现设备集群的负荷优化与调度。

    发展信息化。打通客户数据壁垒,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录入客户基本信息、设备采购记录、服务需求、历史沟通记录等,建立动态更新的企业级客户档案库。建立跨部门业务流程协同机制,售后人员可实时获取设备信息、保修记录,快速调度服务资源。设备故障数据能够及时反馈至研发与生产部门,驱动产品改进。

    实现智能化。无人驾驶电机车可远程监测车辆在隧道内的关键信息,具备自动定位、自动避障、自适应巡航、故障自诊断等功能,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可实现“装、运、卸”全流程可视化和无人化。无人驾驶装载机配置多视角相机、多路电磁阀、毫米波雷达等多感“神经”,嵌入场景感知模型、运动控制模型、安全防护等算法“大脑”,使其成为具备粉尘透视、3D实时姿态感知及自主作业能力的“装载机器人”。

    强化定制主优势

    中铁长安重工品牌的核心优势是“量身定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让各类装备通过“变型”“增能”,满足不同国别、不同环境的使用需求。

    深度解读“场景+工况+技术”三重需求密码,精准设计方案,为阿联酋定制压路机,强化散热系统、耐腐蚀结构件;根据高原铁路狭窄隧道作业需求,将挖掘机、装载机外形尺寸“瘦身”至80至200毫米,自卸车车身“精裁”缩短1.2米。

    为赋能多元场景,建立“一机一策”“一矿一策”数据库,制定矿山全场景方案,针对不同矿区的路面、坡度、运距等,适配不同控制策略,实现多梯度、多维度能量回收,运输效率提升10%-15%。针对高原铁路特殊工况,提供挖掘机、装载机统型电池换电方案,提升施工效率60%。通过定制化实践反向推动标准升级,主(参)编国家标准2部、行业标准6部,解决了高原隧道纯电动挖掘机、装载机等设备多项痛点问题。同时,提出“2小时响应,4小时到位,12小时修复,7×24小时快速反应”的承诺,持续为客户服务增值。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精造”,中铁长安重工通过长达7年的四次变革,走上了单一技术创新到智能制造的升级之路,为工程装备行业开辟了全新发展路径。未来,他们将潜心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胆创新能者多得的激励机制,让中铁长安重工这张名片不仅以性价比走向全球,更能靠高质量行销世界。

走向“智”造的四次变革
全球首台三圆组合管幕机“鹿城号”下线
全国首条县级自主投资超百亿元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图)
马西铁路正线铺轨完成
国内最大隧道立交综合体全部进洞施工
华北地区下穿铁路最大雨污水顶管工程投用
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开通运营
“掌中宝”打通安全管理“最后一公里”
强势入驻 护航“出海”
双轮驱动 深挖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