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亚萍
7月1日,宝成铁路电气化迎来开通50周年。这条横跨秦岭蜀道的钢铁动脉,不仅承载着中国铁路发展的厚重历史,更凝结着无数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
上世纪90年代,宝成铁路二线建设如火如荼。我的父亲——一名从铁道兵五师23团“老虎团”转业的铁建职工,正是这场“攻坚战”中的一员。我的童年,便在嘉陵江畔的铁路工地上度过。
江边的细软沙滩是我和小伙伴的乐园,但对父亲而言,这里只有争分夺秒的施工节奏。天未亮,他便奔赴工地;深夜归来,仍伏案绘制图纸。昏黄灯光下,他专注的背影和图纸上勾画的线条,成了我对“铁路建设”最初的认知。
1992年,宝成二线阳上段工程启动。父亲所在的团队负责大滩至朝天段9公里施工,其中熊家河隧道是全线“最难啃的骨头”——地质复杂、既有线行车干扰大,传统铺轨机无法进场。
“在隧道里铺轨,比绣花还难!”父亲常这样感叹。面对挑战,仅有高中学历的他,凭借着三角板、铅笔和图纸,开启了一场大胆的创新之旅。他独创并设计制作的“铺轨机+平板车+龙门吊”的简易铺轨机组合,在隧道施工中成功实践。
将25米的轨排在隧道外拼装好后,装在专门为铺轨设计的26米平板车上(当时标准的平板车为12米)。用汽车改装的轨道车牵引平板车进入隧道,再用龙门吊吊起轨排精准放置到指定位置,如同“搭积木”般一排排推进。
很难想象,在90年代,学历并不高的父亲,竟打造出一套机械化的铺轨设备,实现了装配式机械化铺轨施工。这一创新之举有效解决了铺轨机无法进入隧道、铺轨难的问题,更避免了数百名工人进洞作业的风险,让铺轨效率提升了3倍,节省成本上千万元。“当时这套技术被郑州铁路局西安分局推广,还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每提及此,父亲的脸上总是洋溢着骄傲和自豪。
父亲和战友们的拼搏,创造了宝成二线的“奇迹”:熊家河隧道施工创下单口月成洞112米的全线最高纪录、劳动竞赛综合第一、郑州铁路局“施工安全先进单位”……这些成绩被载入中铁二十三局三公司的《史志》,成为“老虎团”精神的见证。
岁月流转的50年间,这支铁军创造了诸多令世界瞩目的工程奇迹:他们独立承建的向莆铁路青云山隧道(双线44公里)创下当时国内纪录,雅西高速公路干海子特大桥以全钢管桁架结构拿下四项世界第一,大瑞铁路杉阳隧道攻克VI级围岩世界级难题……
宝成铁路见证了中国铁路建设从艰难起步到走向辉煌的伟大历程,也承载着像父亲这样一代又一代铁路建设者的梦想和付出。从肩扛手抬到机械化施工,从蜀道天险到“一带一路”,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信念。
父亲的故事,是宝成铁路的缩影,也是中国基建崛起的隐喻。在这条铁轨上,创新与坚守永远同行。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