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创新路上书写产业工人荣光

马小利 谈军志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7月04日   4 版)

    □ 马小利  口述  谈军志  整理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我作为5位中国高铁领域从业者代表之一和中国高铁施工领域唯一代表,围绕“新征程上的高铁先锋力量”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分享了自己从农民工到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成长历程,特别是当我讲述“调头神器”的故事时,中外记者用掌声表达了对中国工人智慧的敬意。

    在党的104岁生日之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线铁路建设者,我回想起这些年取得的成果和荣誉,更加庆幸赶上了好时代,是组织的关怀和培养,让我从初中毕业的农民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并代表高铁建设者参加国新办中外记者见面会,这份荣耀属于千千万万奋战在一线的产业工人。

    初中毕业后,我从机修厂的电气焊学徒起步,辗转于建筑工地。没有学历优势,但我坚信“汗水浇灌梦想,双手创造未来”。加入中铁二十一局后,我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距离震中仅1.7公里的龙溪隧道严重受损。面对高瓦斯隧道严禁明火的难题,我创新提出用300余个螺栓连接替代传统焊接,一天内组装完成开挖台车,解决了抢险瓶颈。一位老隧道专家感叹:“干隧道40年,第一次见不用焊接的台车!”正是组织给予的信任,让我从一名农民工转为中国铁建正式员工,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份蜕变印证了创新不问出身,奋斗不负韶华。

    工匠精神是在毫厘之间诠释责任。我常对工友们说:“工匠精神就是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到极致。”隧道施工中,车辆调头曾是“卡脖子”难题——开进去10分钟,倒出来需1小时。为攻克此关,我带领团队研发出“调头神器”,让30秒原地转向成为现实。有司机笑称:“这小玩意儿比方向盘还灵!”在平庆铁路建设中,我们正研发移动智能注浆设备,解决拱背空洞注浆的行业痛点。这些发明看似朴素,却凝聚着对“毫厘之差决定成败”的敬畏。

    从“单兵作战”到“群星闪耀”。我常鼓励年轻人:“创新不在办公室,而在泥土里。”我一直在工地一线,不断获取新知识,从现场发现问题,产生灵感火花,开展小发明小创造,解决具体问题,取得一个个成果。

    一人行走快,众人方行远。2015年,中铁二十一局创建以我名字命名的“马小利劳模创新工作室”,我们确立了“树立一个模范、培养一批骨干、带动一方建设”的理念。截至目前,创新工作室及工作点已吸引各类技术人员70余名,获得各类技术创新成果、国家专利150余项,有30多项研发成果得到推广应用。这使我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唯有团队协作才能取得成功。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将以此次见面会为新的起点,秉持“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企业精神,继续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在铁路建设中突破创新,以问题为导向,紧贴施工痛点研发实用技术;以团队为根基,培养更多懂创新、敢担当的工匠人才,在创新路上书写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荣光,为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贡献最大力量。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一局

青藏铁路:献给高原的哈达
党旗飘扬处 天堑变通途(分镜插画)
红色精神 一脉相承(剪纸)
创新路上书写产业工人荣光
永葆初心本色 共赴铁建征程
铁轨上的传承与创新
初心颂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