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王志杰:钢轨上的筑梦人

王飞辉 陈 曦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7月04日   3 版)

    王志杰在重万高铁站前2标项目帮扶指导。

    刘德佳 摄

    本报记者  王飞辉  通讯员  陈  曦 

    “把措施写进每道工序,把标准刻进每个细节。”在雄忻高铁、雄商高铁“智能建造”示范工地,作为中铁十八局工程管理中心主任的王志杰蹲在新架的梁体旁仔细查检。这是王志杰多年来奋战工程一线,绘制中国高铁建设“工笔画”的常见一幕。

    从京津城际的“拓荒者”,到雄忻、雄商等多条高铁的“好参谋”……37年扎根一线,这位与中国高铁共成长的“老铁路”,用“懂技术、懂施工、懂经营、懂管理”的硬功夫,在钢轨上刻下了中国铁建“特级项目经理”的生动注脚。

    2005年,我国首条高速客运专线——京津城际启动,已在一线摸爬滚打17年的他,被委以“副指挥长”重任。“这是中国高铁的‘第一笔’,写歪了,后面的文章就难了。”王志杰深知,作为先行者,建章立制是关键。他带领团队最早进场,白天踩着未平的土堆勘察,夜里在临时板房里制定《模板验收标准》《现浇梁养护规范》等系列内控措施。为确保落地,他首创“工班自查+交叉巡查+全覆盖检查”三级管控体系,以“制度+执行”的组合拳,高品质筑就“中国速度”的标杆线,斩获了鲁班奖、詹天佑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带着骄人业绩,王志杰转战津秦客专,32.914公里线路里,57.3%是邻近既有线施工。“桩机稍微偏半度,就可能剐到运营中的铁路。”王志杰的神经绷得像弦。

    他把办公室搬到既有线旁,用2000余组数据为邻线施工定下“安全锁”:静压机必须选“矮胖款”防倾覆,钻机方向得垂直于铁路线,设备地基全部用混凝土硬化……成功实现安全生产“双零”目标。同时,他还牵头形成了路基填筑工艺、钻孔桩桩头环切工艺、深基坑支护工艺等系列新技术,被业主作为样板工程在全线推广。最终,项目斩获国家优质工程奖,综合收益可观。

    2016年,王志杰迎来“跨界挑战”——担任石济客专站房二标项目经理。这是中铁十八局首次独立中标站房工程,点多面广、跨既有线作业、无经验可循。“搞线路的来管站房?”团队里有人犯嘀咕。

    王志杰没多说,揣着笔记本跑遍全国标杆站房,笔记本记满300多页。最棘手的是德州东站雨棚邻近京沪高铁天窗点作业——只能在深夜“天窗期”施工,机械、人员、材料必须分秒不差。他制定“120分钟倒计时表”:材料进场提前30分钟检查,设备调试10分钟,作业结束后15分钟清场。“天窗点是‘黄金时间’,每个环节必须精确到分钟!”动员会上,他反复强调。最终,180个天窗点零差错完成任务,德州东站、平原东站、禹城东站等3个站房工程被业主作为“精品样板”组织全线观摩,中铁十八局站房施工从此打开市场。

    “老铁路”的荣誉簿上写满了分量:天津市劳动模范、火车头奖章、全国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中国铁建一级项目经理……但他最珍视的,是工地上流传的那句话:“王指挥走过的路,没有坑;王指挥带的兵,没有软骨头。”

    如今,作为中铁十八局工程管理中心主任,王志杰五年内历任8个项目指挥长,年近六旬的他依然行走在雄忻高铁建设“四新”示范工地的现场,津潍高铁的信用评价的现场……“中国高铁还在往前跑,我这个‘老铁路’,还能再为它铺十年、二十年的路——直到年轻人的脚印,比我的更深、更稳。”

建功创效一线 成就精彩人生
田红星:深耕一线 实干担当
王志杰:钢轨上的筑梦人
刘永进:电流奔腾处 匠心筑通途
赵东华:去有挑战的地方战斗
“青廉工程”释放廉洁文化新动能
守初心 担使命(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