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 睿
零碳建筑,一般是指在全生命周期综合碳排放为零的建筑。中铁建设积极探索零碳建筑发展模式,致力于实现“双碳”目标,构建起以“设计咨询、技术研发、材料研制、建造施工、运营维护”为核心的全产业生态链,推动建筑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作为典型案例在2025中国品牌日会议分享,受到上级主管部委、行业协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等各界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强化顶层设计,夯实品牌建设基础
打造特色品牌已经成为绿色低碳的战略必争高地。中铁建设紧跟政策导向、深度调研市场,高标站位谋划零碳建筑发展目标,开展路径规划研究,将碳排放双控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出“12345”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加快零碳建筑供应链管理从企业向行业转型升级。
他们积极融入中国铁建“1+9+N”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牵头成立体系首个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铁建绿色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零碳建筑产业专班,考察调研了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清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绿色低碳化工全国重点实验室、华为、中建科工、中瑞恒等35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确立了零碳建筑发展路径,以设计为切入点、技术为着力点、材料为突破点、建造为关键点,将绿色低碳、数智新技术与供应链深度融合,形成“设计咨询、技术研发、材料研制、建造施工、运营维护”的零碳建筑全供应链发展新业态。确立品牌愿景为“国际领先、品质卓越的零碳建筑产业发展商”,品牌定位为“零碳建筑引领者”,品牌口号为“碳路先锋 向绿图强”,品牌核心价值为“绿色化、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零碳建筑品牌向价值链、生态链高端迈进。
锚定创新引擎,塑造品牌发展动能
坚持创新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中铁建设把科技创新作为零碳建筑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致力于研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平台,以“标准引领、应用驱动”提升市场竞争力,以科技创新引领零碳建筑行业变革发展。
他们构建“以工程研究院为主体,以博士后工作站为载体,装饰设计研究院、机电研究院、智慧研究院、零碳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成立以多名院士、高等院校教授、国内知名专家为主的零碳建筑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组建零碳建筑研究所,设立专项研发资金,研究探索形成“1+4+1”核心体系。
在新技术方面,他们研发绿色建造、围护结构提升、设备系统节能、能源降碳、环境降碳等技术,形成覆盖“源-网-荷-储-碳”全链条的零碳技术矩阵。采用的遮阳系统、高性能门窗、呼吸式通风幕墙、垂直绿化、海藻能源墙等围护结构提升技术,实现综合节能率达61%,87%的功能房间都能享受到自然采光的惬意。光储直柔系统通过在楼顶实现光伏板零碳发电,地下则配备大型储能设施“充电宝”,照明智慧系统能够感应区域人员活动,智能控制灯具的开关和亮度……真正实现了会“呼吸”的建筑。
在新材料方面,自主研发的气凝胶保温涂料,就像多孔海绵的一个纳米版,隔热效果是传统隔热材料的2—5倍,2毫米厚热阻值相当于传统3厘米挤塑板,减少碳排放超46%。
在新平台方面,在央企中率先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零碳建筑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实时监测、分析和优化调控建筑能源系统。对碳排放进行量化分析,以便针对性地制定减碳方案,并追踪碳排放足迹,实现碳排放的可视化管理。
打造示范工程,提升品牌口碑美誉
高品质产品是卓越品牌的关键所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前夕,中铁建设参与建设的我国首个国家级零碳建筑示范区——博鳌零碳示范区正式揭牌,实现从“近零碳”到“零碳”的关键跨越,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技术和实践的新窗口。
中铁建设应用国内领先的光储直柔、光伏建筑一体化、高精度数控、磁悬浮变频、智慧运维等技术对示范区进行改造。示范区全年可生产绿电约320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量1.54万吨,实现碳排放量为零的目标。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所有建筑和市政设施实现100%绿电供应。项目被纳入住建部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和国家能源局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德国能源署在中国颁发的首个“零碳区域运营认证”标识,成为全国因地制宜完善城市更新的“零碳”样板。
新建南京北站是国家重大铁路枢纽。他们应用“1+4+1”核心体系24大类58项零碳技术,预计年节约电能消耗约2700万千瓦时,年减碳约2.13万吨,减碳率21%,项目入选国家第二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
如今,中铁建设“零碳建筑”具备行业最先进的光储直柔、智慧能源管控、气凝胶保温涂料粉体、气象跟踪自控天窗技术等科技,攻克了楼宇节能、智能照明、智能碳吸收等多项技术难关,先后获得国家专利300余项,发布《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主持、参与零碳建筑领域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7项,成为我国零碳建筑的第一梯队。
迈向双碳发展目标的时代背景下,中铁建设将持续培育“零碳建筑”品牌,争当“碳”路先锋,引领建筑行业实现全生命周期的零碳发展,绘就壮美绿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