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5月30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智能取样系统破解工程难题

李亚萍 李 科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5月30日   2 版)

    本报安顺5月29日讯(记者李亚萍  通讯员李  科)近日,中铁二十三局黄百铁路(贵州段)铁路工程取样信息管理系统培训暨推广使用启动会召开,标志着入选国铁集团2025年度首批铁路工程建设亮点做法的“铁路工程试验样品管理系统”正式进入全线推广应用阶段。该系统通过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融合,实现从取样、封样到送检的全流程数字化追踪,将传统4小时的送检周期压缩至2小时,构建起“过程留痕、责任到人”的精准追溯机制。

    系统的诞生源于2024年6月的一次质量预警。某批次混凝土试件因人工记录疏漏导致数据偏差,险些延误工期。该公司陆清元博士创新工作室意识到,传统管理模式存在效率低、易错漏等短板,亟需数字化升级。工作室联合中铁二院(成都)监理公司、高校专家组建跨领域团队,历时8个月攻克技术难关。系统试运行期间,累计完成547批次样品的零失误溯源,被标段总监评价为“穿透式监管网络,让每个环节暴露在数字阳光下”。

    该系统创新应用区块链存证技术,所有操作数据实时上链,形成不可篡改的电子档案。通过智能终端设备,现场人员可一键生成包含时间、地点、操作人信息的三维数据包,封样环节采用智能芯片锁具,确保样品运输全程可控。标段总监表示:“过去人工送检需多人接力,现在通过系统调度,检测效率提升50%,质量管理成本降低20%”。

    此次技术突破与陆清元团队另一项重大成果——改性碳酸钙石粉混凝土形成协同效应。该材料以隧道弃渣为原料,推广应用后全标段预计将节约胶凝材料超19200吨,减少弃渣占地288亩。“技术创新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生态账。”在2025年3月的技术交流会上,陆清元的发言引发全场共鸣。

    陆清元博士创新工作室作为中铁二十三局黄百铁路项目的技术引擎,已汇聚西南交大、同济大学等高校专家,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工作室运行一年来,团队围绕9大技术课题攻关,累计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核心论文3篇、申报发明专利5项。2024年新入职工程师小王在陆清元指导下完成的《碳酸钙石粉混凝土流变性能优化方案》,现已成为项目内部技术规范,印证了“智慧接力”的团队理念。

    黄百铁路贵州段正线长173.8公里,桥隧比达97.5%,对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共链行动聚力 稳定合作共赢
“链”动产业上下游 激活发展新引擎
“链”通供需两端 赋能产业协同
智能取样系统破解工程难题
8米级大直径主轴承通过装机应用论证
津潍高铁全线首个“双侧双转”连续梁成功转体(图)
360度考核迎来数字时代
中国铁建中标超级充电场站项目
南京北站入选全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
马西铁路全线架梁完成
凌绥高速公路全线主体通道贯通
勇立潮头闯蓝海 绿色驱动竞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