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铁四院“高铁设计”品牌

打造高铁技术策源地 推动中国速度追风跨越

张启山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5月09日   2 版)

    京沪高铁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本报记者  张启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铁是中国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我国自主创新的典型范例。

    如今,我国高铁总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70%以上。其中,铁四院参与规划和编制了中国高铁四纵四横网、八纵八横网,设计建成的高铁里程超过16000公里,超过中国投入运营高铁的三分之一,规模位居全国乃至世界之最,成为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领跑者。

    突破:自主创新,筑就高铁发展基石

    1978年,74岁的邓小平在日本访问期间,乘坐了日本高铁新干线,当被问及感受如何时,他回答:“就是感觉到快,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也就是从1978年开始,铁四院开启了高速铁路的探索研究,着手编制我国第一部高速铁路书籍——《高速铁路》,也启动了京沪高铁体系创立与前期研究。

    从理论研究到2008年京沪高铁正式开工建设,历时整整30年。其间,四院人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大到机车车辆的结构型式、动力类别,小到轨道上的每一个螺钉;从空中的电力接触网,到路基底层的受力变化;从列车内部的负压效应,到铁路的减震降噪,设计团队累计完成了400多项科研试验,编制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等多本技术规范,创立了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为高端起跑的中国高铁“划好了跑道”。

    正是在这条高标准的“跑道”上,京沪高铁成为当时世界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运行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诞生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核心:勇于超越,引领高铁自强之路

    中国高铁的自立自强之路,是一条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超越之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绝大多数国人还不知高铁为何物时,铁四院就敏锐地捕捉到了高铁技术变革的先声,开始着手技术研究,累计派出170批800余人次赴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考察高速铁路设计、建设和维修技术,构建起中国高铁的“技术储备库”。

    进入新世纪,铁四院准确把握中国铁路发展趋势,通过自主创新,提升高速铁路设计能力,打造“中国高铁设计品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断探索,铁四院已经站在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最前沿,成功构建了世界上最先进高速铁路勘察设计体系,创造了全国乃至世界多项“最早”“最长”“最快”“最强”“最美”等“之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速铁路软土路基试验段;首次开展高速铁路高架车站研究,引领现代铁路站房技术潮流;设计建成了世界上首条开通运营超千公里的高速铁路—武广高铁、世界上第一条大面积湿陷性黄土高速铁路—郑西高铁、中国首条时速300公里山区高铁—合福高铁、最美海上高铁—福厦高铁……

    目前,铁四院完全掌握了包括精密测量与三维选线技术、无砟轨道技术、桥梁技术、地质路基技术、隧道技术、大型客站技术、动车维修技术等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技术,实现了由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腾跃:数智转型,为高铁插上腾飞翅膀

    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高速铁路设计也开启了数智化转型之路。

    伴随着空间信息科学、5G、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以及新技术、新设备在铁路规划设计中的广泛应用,铁四院持续加大数智化技术研发投入,将数智化转型作为企业“头号工程”重点推进。

    由铁四院牵头承揽的“十四五”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设计共性关键技术》,致力于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高铁工程,推动行业从“计算机辅助2.0”向“智能3.0”跨越。研发的北斗导航铁路应用技术,替代传统GPS依赖,实现勘测、施工、运维全周期自主可控。

    当前,铁四院正全方位开展以400公里时速高铁、600公里时速高速磁浮为主的“高端前沿系统集成技术”,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从时速60公里到350公里,从“追赶者”到“引领者”,中国高铁用半个世纪证明:自主创新是高铁腾飞的永恒引擎,勇于超越是中国高铁建设的志气风范。面向未来,随着“八纵八横”高铁网延伸、智能高铁技术迭代,铁四院将继续以“追风”之姿,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书写新的传奇。

中国品牌·铁建魅力
践行“三个联通” 推动品牌国际化发展
筑梦全球医疗 共绘健康未来
勇当盾构领军者 誓攀行业最高峰
以竹为基 绿动未来
以全产业链优势引领桥梁建设新时代
打造高铁技术策源地 推动中国速度追风跨越
美满“小服务”托起民生“大幸福”
服务群众美好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