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奇越
4月7日的傍晚,海拔4000多米的唐古拉山麓笼罩在暮色里,铁一院电化院青藏铁路格拉项目定测队的勘测车正沿着109国道返程。大家不曾想到,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即将在这条“天路”上展开。
16时45分,当车辆行驶至109国道2910里程处时,一辆车身严重变形的白色轿车映入眼帘,眼前的景象让队员们心头一紧。“有车祸!”勘测队员王延青说。
太阳已然西落,气温骤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在这空气稀薄的高原,车祸伤员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伤痛,更面临着低温失温与高原反应的双重致命威胁。作为常年扎根西藏的“老高原”,队员们对这片土地的恶劣环境了如指掌,深知时间就是生命,容不得半分耽搁,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投身到紧急救援之中。
走近事故车辆,只见车体因多次翻滚严重变形,一位69岁的老者被困车中,已逾半小时之久。队员们凑近查看,老人面色青紫,肢体僵硬,还出现了思维迟滞、语言表达障碍等症状,种种迹象表明,老人的高原反应临界症状已十分明显,情况危在旦夕。
“大叔,我们来救你了!”王延青一边大声喊话,一边组织大家开展救援。
大家分工明确,用撬棍破拆车门救出老者,并第一时间拨打110,向警方说明情况,询问救援方案。在得知最近救援点距离较远,周边也只有格尔木市能提供医疗救治之后,队员们当机立断向交警沟通报备,自行开车护送老者前往格尔木市的医院。
穿越昆仑山口时,海拔4800米的高度让几个队员也出现轻微头痛,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后排——必须尽快抵达医院,这是高原救援的“黄金时间”。
19时41分,勘测车终于驶入格尔木市健桥医院的急诊大厅。早已等候的医护人员立即展开救治,CT检查显示老人两根肋骨骨折,但由于转运及时,并未出现高原肺水肿或失温性休克。看到老人已得到良好的救治与照料,队员们便乘车赶回驻地……
20年前,一院尖兵在建设世界海拔最高铁路时,曾上演过这样的生命接力;20年后,新一代一院建设者用行动续写央企责任担当的新篇章。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生命禁区”,温暖从未缺席。
作者单位:铁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