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4月11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让基层“末梢”变管理“前哨”

付涧梅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4月11日   3 版)

    付涧梅

    塔吊司机的操作习惯、混凝土振捣工的作业节奏、安全员的巡查轨迹……往往比会议室的报表更早暴露出管理漏洞。那么,如何将管理触角穿透至基层“神经末梢”,确保改革“最后一公里”不空转?不妨从作风穿透、绩效穿透、矛盾穿透、科技穿透等多方面入手,传导压力,让基层“末梢”转化为管理“前哨”。这样,逐渐构筑起上下联动的精准管控体系,才能切实提升企业管理效能。

    作风穿透,就是要破除“案头泡沫”,真正实现“脚底沾泥的管理”。在施工一线,管理指令的衰减往往始于作风的漂浮:班组安全教育变成“签字仪式”,隐患整改沦为“拍照打卡”,技术交底会变成“纸上交底”等,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者的“脚尖方向”偏离了作业面。只有将管理行为从“痕迹导向”转向“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大监督”作用,着力破除案头上、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才能让管理资源向基层痛点流动,真正推动问题解决。

    绩效穿透,就是要辩证看待“显绩”与“潜绩”,重构绩效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然而在施工一线,由于工期进度、工程形象等这些“显绩”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可量化,而“潜绩”则往往体现在基础上、支撑中,“不显山不露水”,极易造成重进度轻质量、重形象轻隐蔽、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因此,基层管理者要健全完善考评体系,科学处理“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建立起“基坑支护”与“幕墙外表”同等权重的价值标尺,形成“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风气。

    矛盾穿透,就是要聚焦痛点难点,疏通“末梢栓塞”。施工一线往往是产生各类矛盾冲突的“源头”,我们要剖析背后的原因。例如农民工讨薪背后是否存在分包链条过长的问题,材料浪费背后是否存在领用流程不合理的问题等等,只有抓住问题症结,深入分析研究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拿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目前有些基层单位正在探索安全隐患内部报告奖励举措,赋予全员安全隐患检查权、整改建议权等,让基层从“问题容器”变为“解决主体”,这样,管理的穿透便有了自下而上的生命力。

    科技穿透,就是要植入“智能神经”,升级“末梢感知”。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融入施工管理,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有些基层单位汇聚塔吊微动作、混凝土坍落度偏差、工人疲劳指数等数据和案例,探索建立“作业行为大数据平台”,不仅能规避施工现场同类问题发生,而且使新开工项目安全、质量等通病大幅减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基层“末梢”已经逐步从“执行终端”升级为“决策策源地”。

    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让管理穿透到基层,不是简单的管理落地与基层执行的问题,而是一场从“管控逻辑”到“共生逻辑”的认知革命。当管理穿透力与基层感知力同频共振,构筑“听得见炮火”的敏捷体系,那么企业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月春风化作四季暖阳
党旗插在前沿 党员挺在一线
科技赋能激活基层大监督效能
驻守一线服务引导乘客(图)
让基层“末梢”变管理“前哨”
“党建红”映遍蓝海
志愿燃星火 服务润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