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清影
羊城晚春,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外的木棉树擎着赤红火炬,将整条街道燃烧成了流动的霞光。我们踩着簌簌飘落的五瓣花毯前行,6岁的儿子俯下身,用T恤下摆兜住那些刚从枝头跃下的花朵。他将掌心贴在木棉碗口大的花托上,忽然仰头问:“妈妈,为什么木棉花长得这么红,这么好看?”
我指向陵园入口处那株百年古木,铁铸的枝干布满尖刺,却在顶端迸出漫天烈焰般的花海。“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每到3、4月份,英雄的血脉就会在枝头苏醒。”我轻抚孩子红通通的脸颊,“你看,陵园里的叔叔阿姨们,他们将手里的白菊和木棉摆在一起,正向先烈们致敬呢。”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蹲下身把捡拾的花朵摆成五角星。
这座被木棉染红的城市,早将“英雄花”的魂魄刻进骨血。1841年,三元里古庙前的木棉树下擂响抗英战鼓;1927年,赤红花瓣飘落在广州起义的枪林弹雨中。那些深扎大地的根系,如今仍在春风里隐隐浮现着时光的年轮:黄埔军校操练的号子,珠江口改革开放的春雷,还有新世纪亚运火炬划过天际的流光。
我的目光掠过孩子衣领上别的木棉花,望向陵园内高耸的烈士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一幅幅英雄战斗的画卷,思绪瞬间被拉到另一个充满硝烟的战场。七十多年前,铁道兵战士顶着轰炸用生命守护“钢铁运输线”,血染的铁轨从朝鲜战场延伸到成昆铁路;三十多年前,前辈们用风枪凿穿大瑶山隧道,汗珠滴在图纸上晕开南国路网。而此刻,广南联络线首台大直径盾构机正穿越羊城中心城区,广湛高铁的智能造桥机在木棉树影里节节攀高,新时代的铁道兵何尝不是在艰苦中奋战着?
归途经过陵园西门,守门的老兵正在清扫落花。他弯腰拾起孩子遗落的一朵木棉,轻轻放在纪念墙的一角。苍老的手与嫩红的花瓣重叠瞬间,整座城市的木棉树都在暮色中挺直了脊梁。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五局实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