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婧
“幺妹住在十三寨,隔山隔水又隔崖,树上那个喜鹊是喳喳叫,蝴蝶那双双落花台……”清晨,阳光透过层层山峦照在铁轨上,漫山遍野的桃花如醉霞绯云般浸染山谷,望着不远处即将驶过的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土家汉子卓从杰兴奋地唱起南溪号子。
“等高铁通车,不仅能把我们土家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传播到祖国各地,还能带动我们寨子旅游发展,日子会越来越好。”望着铁轨向群山间延伸,想象着“远方”的模样,卓从杰眼角有藏不住的笑意。
今年6月底即将迎来全线通车的渝湘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厦渝通道的核心段落。其中,在建的重庆至黔江段是拉通渝湘高铁的最后一段,沿线经过彝族、苗族、土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大规模铁路建设,为沿线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乡村振兴。24岁的卓从杰就是中铁十七局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11标项目3分部首批招聘的当地土家族劳务工人之一。
命运的齿轮转动于2020年2月,彼时正值项目开工之初,为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积极推进劳务用工属地化,吸纳当地30余名少数民族工人组成“团结班组”,并实行汉族、少数民族一对一“导师带徒”。测量班副班长冯松柏和卓从杰结成师徒。
铁路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繁荣,更是一场人生的“换轨”。为抓住机遇,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卓从杰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一门技术。看着师父在工地精准定位测量地点、娴熟地操作测量仪器、飞快地填写测量数据,像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卓从杰别提有多羡慕。于是,上进的他默默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高铁通车前,成为一名合格的测量员。
烈日舔舐黝黑的皮肤、手茧吞噬虎口的柔软、汗水锈蚀关节的灵巧……每一个晨曦微露的早上,卓从杰在施工现场一丝不苟地进行实操练习,不断总结归纳操作要点;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分,他一头埋进专业书籍,力求填补自身知识体系的每一处罅隙,日复一日,他就这样笃定地向着目标扎实前进。在卓从杰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尺寸数据和示意图。
“仪器在强光下读数略有偏差,不得行。”“那边地形复杂,应该多设置测量控制点确保精度。”……每一个测量细节,似乎都在诉说着卓从杰的努力与执着。
“师父,我测量员职业技能等级初试通过了,你夸我噻。”2021年6月,从尝试摸索、掌握基础仪器操作,到独立完成现场放样,再到初试通过,历时一年多,卓从杰顺利完成了从懵懂新手向入门级测量员的过渡。这一刻,努力的意义变得具象化,“团结班组”的“含金量”持续上升。
像卓从杰这样,在项目支持带领下,怀揣梦想且学有所成,成为有技术、有文化的少数民族职工还有很多,彝族小夫妻阿杜夫铁和吉左妹妹成为路桥工,苗族模板工石川宁掌握特种设备操作技能。未来,他们都将带着新本领实现人生“逆袭”,而这不仅是中国铁建助推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更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实践和典范缩影。
90天、89天、88天……随着高铁通车,克缺销号工作逐步推进,“团结班组”也即将结束建设任务。离别已进入倒计时。这段时间,卓从杰常常跟师父一起爬上曾经再熟悉不过的山顶,看着与班组成员们共同奋斗过的灯光村特大桥飞架群山,刘家山隧道穿山越岭,听着远处传来的声声汽笛,卓从杰对未来充满十足信心。
这条穿越武陵山脉的“钢铁巨龙”,即将让重庆东南部告别“绿皮车时代”,以往从重庆主城到黔江需5小时盘山公路颠簸,如今“贴地飞行”仅需40分钟,更深远的是,它补上了重庆“米”字型高铁网西南缺口,未来与长沙连接后的渝湘高铁,更是能让“山城”与“星城”实现2小时直达。
“我们这里除了土家族南溪号子、西兰卡普、咚咚喹,还有苗族蜡染、刺绣等数十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乘着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走出去,走向世界。”对于土生土长的卓从杰来说,让家乡世世代代呵护下来的非遗文化走出大山,实现传承,绽放光彩,这才是他最大的心愿。
小南海如遗落人间的明珠,濯水古镇风雨廊桥重述千年历史。黔江鸡杂以鲜辣脆嫩唤醒味蕾,绿豆粉滑入喉间裹着山野清香,土家摆手舞踏碎春雾,西兰卡普织锦流淌古老传说。在卓从杰的家乡,美丽山城从黔岭云雾深处推开千年大门,在各族建设者亲手编织的高铁洪流中,将梦想与现实紧紧相连。
作者单位:中铁十七局五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