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5年03月28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警惕“口号式转型”

付涧梅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5年03月28日   2 版)

    付涧梅

    伴随建筑施工行业深刻变革,不少单位聚焦新兴业务、战新业务领域发展,助力企业转型,智能建造示范基地、零碳产业园、绿色建筑创新中心等新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挂牌成立。然而,在推进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单位暴露出“只挂牌不实干”“只换名不换芯”的“口号式转型”苗头,值得警惕。

    有的基层单位出现新兴业务、战新业务组织“空心化”,智能建造研究机构实际仅配备几名兼职人员,既无专项研发资金,也未建立与施工项目的技术衔接机制,挂牌机构沦为“门面工程”;有的业务“套壳化”,传统模式披上“新概念外衣”,将原有劳务分包队伍改称“智能建造产业工人”,“新瓶装旧酒”,却未开展任何技能升级培训;有的考核“虚置化”,战略目标与执行体系脱节,转型沦为“空中楼阁”等等,这些现象无疑成为阻碍企业真正转型升级的隐形陷阱。

    “口号式转型”背后,其实暴露出行业转型期,存在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投入的矛盾、技术认知鸿沟与执行落地的矛盾、体制惯性束缚与创新需求的矛盾等。破解“口号式转型”,需要将“挂牌子”的精力用在“搭架子”上,把“喊口号”的时间花在“磨刀子”上,在机制改革、技术穿透、生态重构等方面建立攻坚体系。

    在机制改革层面,建立“容错与激励”双轮驱动制度,例如设立独立核算的“创新特区”,赋予技术路线选择权、团队组建权、收益分配权,试点“揭榜挂帅”模式,成功孵化模块化建筑业务,探索将研发投入强度、专利转化率、碳减排量等纳入重点考核事项,尝试对新兴业务实施“3年利润豁免期”,释放基层创新动能。

    在技术穿透层面,打通“实验室与项目部”价值链条,探索建立“现场工程师与科研专家”联合实验室,例如针对隧道智能巡检、装配式建筑连接节点等具体场景开发解决方案,提升专利转化率。  

    在生态重构层面,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作战”,形成产业联盟,将施工能力转化为产业链整合优势,探索产融结合破局,通过设立绿色科技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加速智能建造技术规模化应用等。  

    转型不是“更名游戏”,而是“基因革命”。破除“口号式转型”迷思,需要企业以“刮骨疗毒”的勇气重构组织基因,让每一块“创新招牌”都对应着人才池、技术库、资金流的实质支撑。唯其如此,战新产业才能真正从“汇报材料里的百分比”成长为“财务报表里的增长极”,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注入真实动能。

隧道上新“装” 养护更智能
首趟自动驾驶重载列车飞驰朔黄线
警惕“口号式转型”
水美乡村焕新颜(图)
博鳌零碳示范区正式挂牌
项目建设“加速跑” 冲刺首季“开门红”
AI“黑科技”上岗

让隐患无处遁形
“空中造楼机”助力城市更新
全国首组道岔全闪光焊接实验在沈白高铁完成
孟加拉国佩拉港口大桥提前完成桩基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