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一晨
从前“慢”的岁月里,一封家书跋山涉水,抵达时墨迹早已被风霜浸染,像是岁月留下的斑驳吻痕。远嫁他乡的女儿回娘家,需提前数月筹划,翻越数座山岭,脚底磨出水泡才能见到父母一面。黄土路上的车辙印,是岁月刻下的皱纹;驿站里的马匹喘息声,是时光沉重的叹息。
彼时的中国,山川是屏障,河流是天堑,人与远方之间横亘着难以逾越的距离。
然而,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如汹涌的浪潮,彻底改写了这幅画面。如今,车轮代替了马蹄,引擎声取代了驼铃。高铁如银色箭矢划破山河,飞机在云端织就纵横交错的网,高速公路则如大地血脉,将闭塞的村落与繁华的都市串联。曾经需要数日跋涉的路程,如今只需一盏茶的工夫。
位于秦岭脚下的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便是这一时代变迁的生动注脚。当地村民感慨道:“从前去县城卖山货,天不亮就得赶驴车出发,一路颠簸,到了县城,人也累得散了架。现在高速公路修到家门口,以后等眉太高速公路通车啊,晌午装车,傍晚就能在西安的集市上吆喝咯。”
前段时间,我从甘肃省嘉峪关市来到了宝鸡市太白县,参与眉太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乘高铁从嘉峪关到宝鸡,窗外景色如电影快进,戈壁、草原、黄土次第掠过,6小时跨越800多公里,时空的压缩,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奇妙的梦境,心中满是恍惚。
然而,从宝鸡市区到太白县的55公里山路,却是一场与时间的拉锯战。狭窄的盘山公路如蛇蜕般缠绕着太白山,车轮碾过坑洼不平的路面,颠簸中竟生出几分“复古”的况味。同行的司机王师傅笑道:“这路我跑了二十年,闭着眼都能摸到每个弯道。不过等高速通了,我这手艺怕是要失业喽!”
在项目部一张张图纸上,眉太高速公路的蓝图气势恢宏。75公里的公路,宛如一条即将腾飞的巨龙,贯穿秦岭与太白山腹地。衙岭隧道如同巨人的手臂,直插山脊。项目总工程师说:“这里的每一寸路基,都要与坚硬的岩层博弈。”说罢,他轻轻翻开施工日志,里面详细记录着凌晨三点,隧道里热闹的施工场景。尽管现代科技已经十分先进,但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依然离不开建设者们用血肉之躯,挥洒汗水,默默付出。
太白县的山路因大雪经常封路,导致五味子、黑木耳等山货困于山路崎岖,商贩肆意压价时,农民只能无奈叹息。待今年眉太高速公路通车后,冷链货车清晨装货,午间便能抵达西安中转站,次日这些山珍便可现身上海、广州的精品超市。
路,也改变了人的轨迹。“90后”青年小陈,毅然辞去深圳的工作,回到家乡创办民宿,他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冰雪经济,太白县的鳌山滑雪场作为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滑雪场之一,待眉太高速通车后,来滑雪的游客会更多。”
夜幕降临,车灯如流星划过路面,载着归家的游子、逐梦的旅人、满载希望的货物。恍惚间,那些逢山凿路的爆破声、遇水架桥的焊接光,与古道上驼铃、驿站里的马蹄声重叠,在时空的隧道里交织。这,是属于中国人特有的时空叙事,我们用钢铁的意志与无穷的智慧,将曾经遥不可及的“天涯”,变成了近在眼前的“咫尺”。
未来的时光机或许更加神奇,自动驾驶车道实现“零拥堵”,智慧服务区配备无人机配送,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路面嵌入光伏板,源源不断地为沿线村庄供电,绿色环保又充满科技感。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条贯穿秦岭的高速公路将永远铭刻着这个时代的温度——那是建设者手掌的老茧,是农民账本上新增的数字,是游子归家时车窗外的第一缕炊烟。
坐上21世纪的时光机,我们终将明白,最快的速度,是为了让等待不再漫长;最远的抵达,是为了让思念落地生根,开出幸福的花朵。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局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