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广州2月20日讯(通讯员郑玉茹 李桂香)“明挖段措施筋工程量约800吨,措施筋入图可有效节约成本。”日前,在中铁十四局广州海珠湾隧道项目部会议室内,项目总工程师黄书华带领项目员工对施工总承包合同及施工图纸学习后,一致认为可行。
这是该项目“全员创效”的又一成果。海珠湾隧道纵跨广州海珠区、番禺区,全长4.35公里,其中盾构段长2102米,开挖直径达15.07米,是广州第一条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自进场以来,项目部就定期组织业务人员学习合同条款,分析合同开口项,核算图纸及清单漏项,深度挖掘、反复核算,群策群力梳理,力争“效益最大化”。
通过勘查项目周围道路情况,梳理改造东乡村进场道路150米,浦华路以北东乡村四队跨基坑道路永久导改300米;在盾构段箱涵内部排水沟施工中,通过方案优化,将原设计中的钢盖板变更为混凝土盖板……一时间,“芝麻”攒出了惊人的重量,他们通过临时防护和施工措施入图、永久结构兼做临时设施、优化亏损工程方案等举措,节约成本超千万元。
“项目建设目的就是创誉创效,我们不仅要干得好、干得快,还要干得省。”该项目不断算好精细账,从提高工效、节约成本等方面入手,抓实抓细工程量核算、技术方案优化、措施项目入图等工作。施工中,盾构机需下穿一栋建筑面积达2.35万平方米的楼房。该楼房的67根桩基入侵到盾构掘进范围。“原设计是将该大楼拆除,再驾驶盾构机进行下穿。”黄书华介绍,但拆迁难度大,工期不可控。在内外部专家研判下,项目团队提出对房屋采取原位保护措施后盾构机直接下穿方案,不仅有效避免了大拆大建,节约了征拆成本,还保障了盾构机始发工期。
他们还以“加快施工进度,便于施工组织,降低施工风险,减少征拆及迁改,降低协调难度及投入,确保周边房屋稳定”为立足点,深度挖掘施工图可能的变更点,系统梳理重大变更19项,制定推进方案。
海珠湾隧道项目的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履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助力属地滚动经营,目前已中标海珠湾隧道预留工程。机场高速改扩建、开发区过江通道、东江过江通道等重点项目5个正在跟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