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青顺
11月11日,世界速度最快、全国首条中低速磁浮市域快线——长沙至浏阳磁浮快线正式开工建设。此次开工的长浏快线,再次选择磁浮制式,标志着中国铁建磁浮交通建设步入快车道。
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是一种全新的轨道交通系统,因磁浮列车悬浮于轨道上抱轨运行,给乘客提供了更安全、更舒适的乘坐体验,是继高铁之后的中国交通新名片。
时间回到10年前。
2014年5月16日,长沙磁浮快线举行开工仪式,作为国内首条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商业运营线,长沙磁浮快线因其特殊性和独创性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中国铁建组织系统内10家单位,在没有先例可以遵循和学习的情况下,20个月完成土建工程、供电系统、运行控制系统、其他机电系统四个系统工程,铁建团队敢于创新、勇于吃苦、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计在行先,工期制胜的关键
长浏快线工期54个月,而长沙磁浮工程建设工期仅用了20个月,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磁浮速度”是如何实现的?其实就是合理计划、严控质量、杜绝返工。
开工伊始,施工组织就被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项目团队合理制定了各项工程的施工组织计划,明确了关键线路,为后续快速推进项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为保证施工质量,建设者充分发挥设计施工总承包优势,除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外,设计人员也在现场,确保现场施工按设计意图完成,及时与现场施工人员交流,优化设计,使设计更有利于现场实施。
磁浮工程是新型交通制式,轨道、道岔、接触轨以及信号系统等与传统的轮轨制式均有不同。为了确保工期,在项目开工后,各专业设计人员便积极投入相应系统的研发设计中,通过全国范围的走访调查,选择最具实力的生产厂家,在全线基础完工之前,磁浮主要机电系统的设计联络工作便已经展开,科学合理计划与布置,使得各个工序之间的衔接更紧密。
知易行难,土建工程竟成了“拦路虎”
长浏快线开工水到渠成,但当初长沙磁浮的建设过程却一波三折。看着一个个秀丽挺拔的桥墩,怎么也想不到这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土建工程建设经历了多少坎坷,仅仅是一个看似普通的梁型选择就颇费周折。
初步设计时采用梁上梁的结构型式,就是在一个大箱梁上现浇两个小箱梁,磁浮列车抱着两个小箱梁运行。这种梁型最大的好处是桥上有较为宽阔的通道,在后续工序施工或日后维修时都比较便利。
但是这么大的梁只能通过架桥机运输,现场多处100米、150米小曲线半径区域,一般的架桥机无法通过,研发新型架桥机已经来不及了。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同时充分发挥磁浮交通制式的特点,技术团队通过反复论证,最终长沙磁浮工程采用了单孔箱梁用横系梁连接的梁型方案。
这种梁型方案发挥出巨大的优势,通过全线多点架设,使得原来非常紧张的工期变得有条不紊,轻巧的梁型结构也节省了工程造价。
自主控制,每一步都是艰难的探索
对于普通的轮轨来说,测速不是难事,但是磁浮列车浮于轨道之上,没有了轮子,如何知道这个车的运行速度呢?
日韩采用的是交叉感应环线方案,但是国内该技术还在试用初期,研发存在风险。技术团队充分利用系统内部的研发实力,信号系统首次采用点-连式ATP系统,在点式ATP基础上,通过在出入段驾驶模式转换区域、道岔区域和站台区域设置连续式车地通信,实现车门屏蔽门联动、车载信息上传、道岔区防护、站台区防护、闯红灯防护等功能,进一步增强了系统在道岔区、站台的安全防护功能。
测速则采用钢轨枕涡流传感器测速为主的方案,辅助多普勒雷达及加速度仪作为测速辅助,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简化了信号系统复杂性。
2015年12月26日清晨,在一片欢呼声中,磁浮列车缓缓驶出车辆段,长沙磁浮专线开始正式试运行。全体参建人员仿佛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出去闯天地一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如今,随着长浏快线正式动工建设,中国铁建在磁浮交通领域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未来,期待长浏快线轻盈快跑的那一天,带领我们进入更加高效、环保的交通新时代。
作者单位:中铁十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