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伟民
尽管许多往事已渐渐模糊,每每提及在坦桑尼亚参与援建坦赞铁路的那段岁月时,91岁的父亲,总能清晰地回忆起那些难忘的日子。
1970年,父亲凭借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表现,荣幸地成为单位援建坦赞铁路的一员。初抵坦桑尼亚,爷爷面对的是极其简陋的生活条件和繁重的工作压力。作为车队班长,父亲每天的任务是接送工作人员,单程就需要300公里。当地的雨季尤为漫长,突如其来的暴雨常常让道路变得泥泞不堪,给行车带来了极大不便。一次,在前往卡萨马的路上,因为大雨导致道路塌陷,大客车深陷泥泞之中。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附近的村民自发前来援助,合力将车辆推出泥坑,工程人员纷纷向坦桑尼亚兄弟竖起大拇指,那一刻,中坦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
距离驻地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村落,那里仅有的道路坑洼不平。在征得上级同意后,父亲所在的工程队利用空闲时间帮助村民们修缮了这条道路,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日常出行。道路通车后,村民们送来了自家种植的水果,并用当地语言不断重复着“希拉(中国人),沙瓦、沙瓦(好)”,以此表达对中国朋友的感激之情。父亲和其同事这一善举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被刊载在当地报纸上,成为一段佳话。
有一次,为了保证铁路桥梁的关键部件能够按时到位,父亲和他的运输队需要配合工期穿越一片山区,将物资运送到施工现场。道路狭窄且崎岖不平,为了不打扰野生动物迁徙,他们必须在天亮之前出发。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中,父亲和他的队友们展现了勇气和毅力,成功地将物资送达目的地,确保了工程顺利进行。
由于工期紧张,在四年的时间里,父亲仅仅回国休了一个月假。当他再次返回坦桑尼亚时,正是工程最为关键的时期,运输任务尤甚。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党员和班长,父亲临危受命,加入了跨越坦赞两国运送物资的任务。他日夜兼程,最终圆满完成了那项任务。
在海外工作的日子中,还有许多温馨的小故事。当营地搬迁至新址后,遭遇了一段异常干旱的时期,蚊虫肆虐。一天清晨,一群非洲兄弟带着一种据说可以驱蚊的植物来到营地,以这种方式表达对援建者的关心。为了回应这份心意,车队成员们回赠了一些自己舍不得吃的罐头食品。后来,援建工程人员把这些散发着清香的黄绿色草亲切地称为“吉祥草”。
回国之后,父亲依然保持着那份运输兵的作风,将坦赞铁路的能拼善战、勇于奉献精神带入日常工作中,曾获得“安全行驶30万公里”荣誉奖章。
作为老司机,他不仅传授技艺,更注重传递那份责任与担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带了一批又一批徒弟,“做人走正道,开车握稳盘”,总会这样叮嘱年轻司机。时常不忘以自己的坦赞经历,鼓励年轻人珍惜当下,为国家的铁路建设贡献力量。
四年的非洲征程,铸就了一生的坦赞情怀。即使退休多年,父亲的心仍时常“飞往非洲”,对那片土地充满牵挂。每当从媒体上了解到关于坦赞铁路的新进展或是中国在非洲的新项目时,他总是满怀喜悦。间或,他也时常趴在桌面,用放大镜仔细看非洲地图,标注出中国铁建在各地的建设项目,拉各斯、比隆港、本格拉……
早些年的春节,他都会邀请曾经一起在坦桑尼亚共事的老同事们相聚,共同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各自最近收集到的关于中国铁建在非洲项目的新闻。父亲还会拿出珍藏的地图,指着上面标记的地名,讲述每一个项目的背景和意义,仿佛那些项目就是他们亲手种下的种子,如今正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五局南方实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