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道建筑报 2024年03月01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在学习中感受信仰力量

王慧春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4年03月01日   4 版)

    □ 王慧春

    充满希望的2024年已至。回望2023年,我在学习的路上马不停蹄,不仅收获了工作实践的相关知识,更是通过学习增强了信仰信念信心。

    去年5月、6月,我随公司领导先后到11个项目检查工作。

    5月初的新疆,气温还在0摄氏度以下,戈壁滩一眼望不到头,工地上唯一高高的塔吊映入眼帘,塔吊之下700多米范围内,工人正在紧张地施工。我走入工地,近距离感受艰苦环境下的“劳动最光荣”。包银高铁,项目部四合院的正中被围了起来,种着各种树木与花草,但经过一个寒冬的洗礼,只剩下为数不多的绿色,小草坚毅不挠的性格恰似铁建人的倔强。汽车疾驰在高速路上,我们驱车赶往哈铁工地,这里艰难的征拆工作,让我折服于老书记的工作能力与魄力。天津联合项目,让人见证祖国近年来城镇建设的步伐,基建建设速度震惊世界!禹州供热项目,转体桥横跨南水北调干渠。我伫立在桥头,远眺那碧波荡漾的江水,眼前仿佛呈现出同行修建它时英勇善战的身姿!西乡产业园工程,把红旗渠的水引到县城,供市民饮用,8公里长的引水管几乎都从渠底走。经过早些年修渠运料的陡坡时,我不禁联想,将来施工时建设者会面临多少困难?堤坝已经修筑好了,仅有50到80厘米宽,右边是3米多深的水渠,左边是十几米深的沟壑。我在堤坝上顶着烈日走,只觉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但比起修建引水工程来说,这算得了什么?没胆就领略不到山野河流之美,无量就做不了改天换地的工程人。

    走过六七个省份,行一万多公里路,铁路、公路、地铁、市政、水利等项目都有接触,一个地方一个点地触及心灵,让我的精神世界充满阳光。

    10月20日至21日,我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赓续红色血脉强党性,践行延安精神建新功”红色研学活动,再次踏上延安这片革命纪念地。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我看到一些文物,心中也有一些感触。当时八路军的装备是“小米加步枪”,日本人拥有飞机大炮,国民党也有精良的武器,但就在这样装备异常悬殊的情况下,八路军凭借敢打必胜、不怕牺牲的精神,打跑了日本人,打败了国民党;红歌《东方红》是在《移民歌》的基础上改编的,在黄土高原上,日出东方时,仿佛有人操着浑厚的男高音赶着自己的羊群,过着几辈人渴望的自由、幸福生活,吼几嗓子发自内心的“呼儿嗨哟”;延安时期的“十个没有”,说得很实在,我们共产党人要自我革命,开悟觉醒是我们代代相承的政治自觉;先烈们行军打仗绝大多数靠两条腿,仅有的几匹战马,是在紧急情况下传递情报用的;周恩来的“三用大衣”,夏天把大衣作雨衣来挡雨,晚上将大衣作被子来保暖,冬天再让大衣回归“本色”来御寒;朱憄最高级的“会客厅”,从地下挖一条通道,烧些柴火,将热气通到窑洞里的炕上作为“暖气”,“沙发”则是从旧汽车上拆下来的旧座;大生产运动时的农具、“纺车”……

    让陈列物品“说话”,其实也是实事求是。用曾经的实事,启发现代人求“是”,思考取得最终胜利的精神之光。

    12月21日,我作为在职员工参加了公司工会组织的“赓续军魂建功时代”退休老兵座谈交流会。

    会上,10位老兵讲述工作经历和为企奋斗的峥嵘故事。他们在那热血青春的奋斗岁月里,战严寒、斗酷暑、抗风沙;爬上爬下,起早贪黑,新闻摄影留下铁道兵战友坚强的身影;肩挑手推、全人工修建铁路,筑起新中国的钢铁长城;爆破专家精准判断、巧抓时机,为施工赢得宝贵时间;等等。行业之苦是人生苦的一个小范畴,我们铁军吃智力的苦、体力的苦,有时二者皆有,是吃各类苦的杰出代表。我作了题为《成长的路上,影子牵着我的手》的发言,从3个方面讲述老铁道兵一路帮扶我成长的故事。铁道兵是我永远的导师,是我事业的领路人,我要传承发扬好铁道兵精神,拿出“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精气神,立足一线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铁道兵精神承载着民族与时代的厚重积淀,蕴藏着永不枯竭的向上力量。铁军军魂早已在我们心中扎根,会永远激励我们不断向前。

    作者单位:中铁十二局四公司

与“一碗鸡蛋面”的双向奔赴
在学习中感受信仰力量
中国铁建首批十大精神(书法)
工地上的守望
一张泛黄的爱心包裹单
中国铁道建筑报社2023年度新闻记者证年检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