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 清
近日,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在四川成都举行。铁建重工大直径盾构机项目组长张帅坤作为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入围人选,与“卓越创新组”的6名工匠一起,首发亮相红毯盛典,一展大国工匠风采。
2008年,张帅坤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盾构司机,开始了挖隧道的“地下生活”。当时,盾构机被国外“卡脖子”,他就下定决心要自主研制国产盾构机。一次,国外盾构机拼装系统出现抖动,持续一个多月都没修好,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当他们提出自己维修时,外方人员拒绝提供资料,甚至威胁不再质保。项目组顶住压力,历经七天七夜,终于查出一颗不合格的马达阀门芯,并迅速进行国产化替代,维修顺利完成后,外方对国内技术刮目相看。
2017年,张帅坤受命参与常德沅江过江隧道建设,盾构机要挑战高水压和松散卵石层,设备每下降10米就要增加一个大气压。潜水员必须钻进40多米深的高压舱更换被磨损的刀具,每更换一把刀具需要耗时1天,安全风险极大。在此背景下,张帅坤和团队进行了300多次高水压试验,成功研发出“常压换刀”技术,仅需耗时两小时即可更换刀具,有效保障下潜人员安全,这一独门绝技也成功填补了行业空白。
2020年,张帅坤仅用7个月就成功研制出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创造了单月542米的掘进纪录。回忆“京华号”的研制之艰,张帅坤至今历历在目。
在“京华号”问世之前,6-8米常规直径、8-15米大直径的国产盾构机取得快速发展,已全面支撑我国城市地铁、水利等隧道工程建设,实现国产装备从替代进口到实现出口的跨越。
但是较之常规直径、大直径盾构机,15米级以上超大直径盾构机的系统集成更复杂、加工制造更困难、可靠性要求更高、工程应用风险更大,这一直是国产盾构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薄弱领域。
一般一台超大直径盾构机的生产周期在12个月以上,研发团队不断加快设计、论证速度,生产车间加班加点,“京华号”产出只用了7个月。
研发周期缩短,但“京华号”技术含金量、质量丝毫不打折扣,成为铁建重工研发超大直径盾构机技术的集大成者。“京华号”盾构机光荣入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100件新时代见证物名单”,模型永久入藏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2018年,铁建重工一次性出口5台盾构机到俄罗斯,俄罗斯专家说:“60多年前,我们告诉中国怎么修地铁。今天,我们采用中国的盾构机修建莫斯科地铁,中国人真了不起!”如今,张帅坤和团队研制的产品已经出口到印度、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并突破了大直径主轴承“卡脖子”难题。
“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更多大国重器。”张帅坤坚定地说。